副研究員想升為研究員,就必須有足夠多的資歷,而資歷就是研究成果,他距離研究員差了好幾個成果,能是重量級的成果最好,否則就只能慢慢的熬時間。
很多副研究員一輩子也評不上研究員,一個是研究成果,一個是論文。
像是一些大學教授,研究有沒有成果很難說,絕大部分都沒有,在學術界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所以發表更多的論文,就成為了評判標準。
生物醫學研究所相對簡單的多,因為他們所做的都是上級撥款的項目,論文發表不發表變得不重要,重要的是完成更多的項目,有項目成果就有資歷。
艾立新希望能完成更多的項目,只要在積攢幾個大項目的資歷,哪怕是項目過程中的二把手、三把手,也足夠讓他有資格評上研究員。
當然了。
另一方面,艾立新也確實對趙奕許諾的獎金很心動。
科研單位的副研究員,和大學里的副教授同級,聽起來似乎不是缺錢的人,實際上并非如此。
生物醫學研究所是純粹給國家打工的單位,名為科研單位,實際上有些偏事業類型。
國內有很多的科研單位,是介于國企和事業單位之間的,因為他們接外面的投資贊助經費,幫著外面的企業做研究,有些干脆就附帶自己的工廠,研發出的產品直接進廠售賣。
這種單位是非常有錢的。
哪怕是最底層的人員,只要是在編制以內,年終拿到十萬獎金,是一點都不奇怪的,而員工拿不到百萬級頂薪,也只是因為單位的特性,不允許拿那么高的工資而已。
生物醫學研究所項目都是上面劃撥下來的,他們每個項目都需要自己去申請經費,每筆花銷還要打相應的報告。
哪怕研究所里有一些閑置資金,也基本都附帶著各種各樣的經費名頭。
所以研究所里內的研究員、副研究員,最少明面上是拿不到錢的,普通的副研究員就只有工資和福利,艾立新就屬于副研究員中,薪水相對高一些的,把五險一金算在里面,平均月薪只有一萬二、三千。
對于一個博士畢業,留在研究所里做項目,并且升為副研究員,工作了十幾年的老員工來說,一萬出頭的薪資真的算是為愛發電。
所以幾萬塊錢的獎金,對艾立新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但不管怎么說,他已經來到了趙奕研究所,最少短時間內不可能再有變動,他也只能希望項目能順利進行。
實驗室多了艾立新,效率立刻提升了很多。
艾立新非常的有經驗,也做過類風濕關節炎的項目,他了解了項目進度以后,立刻就著手設計了幾個實驗和觀察、檢測方案,在和張薇進行了討論后,他從決定從兩個角度出發,去同時進行實驗和觀察。
這個過程中,劉成杰還是打打下手,或充當和合作醫院的跑腿。
趙奕大部分還是跟著學習,但他是最核心的人員,每一次實驗、每一次的觀察,都少不了他進行最后的分析。
項目進度也是非常的快,可以說每天都有進展。
這次并不像上次,趙奕是全程跟著項目,一點兒一點兒的推進研究過程,他并沒有一口氣兒了,消耗大量精力去直接得出結果,而是慢慢的跟著實驗進度走,他也能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比如,怎么設計實驗、怎么進行觀察、哪些數據比較重要、醫學機制研究需要從哪方面著手,等等。
一系列復雜的問題,做項目的過程中都會碰到,就連趙奕都感覺,項目是一點點的做出來的。
半個月后。
趙奕實驗室里,幾個人一起發出了興奮的呼喊。
“成功了!”
“現在可以做項目結算了。”
“這次的項目報告,還是張姐來寫,老艾,你負責整理資料,看看有哪些內容能夠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