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奕,怎么也來教室了?這明明是數學系的課堂……”
“他為什么會在!”
“是聽了一整堂課?對了,剛才好像是有個學生從后門進來了,難道就是他……”
高義華心態崩了。
過去的幾年時間,他都帶的是生命科學學院的物理課,沒想到會碰到個‘超級學生’趙奕,是頂級的數學人才不說,還到歐洲核子組織大展拳腳,去測試實驗現場就干脆解決了發現新粒子的問題。
僅僅憑借這一項成果,他就被公認為世界頂級的物理學家,哪怕內行人都知道,他使用的更多是計算機方法。
有什么關系呢?成果才是最關鍵的。
哪怕使用完全不沾邊兒的生物學知識,只要能解決重要的物理問題,物理學水平肯定會被認可。
所以高義華就感覺沒辦法上課了。
課堂上有個國際知名的物理學家,他都不知道該怎么講課,勉強熬過了后面的課程,高義華實在是郁悶頭頂,他干脆申請擔任理學院的老師,離生命科學學院遠遠的,最好是完全沒有任何關聯才好。
這個學期,高義華感覺太輕松了。
每當身處課堂上時,他總是能想起上學期的經歷,再掃視一眼教室頓時心情舒暢。
現在……
好像又回來了?
“那個家伙!”
“又來了!”
高義華都不知道該做出什么反應,他一時間愣在了講臺上,發現學生們奇怪的眼神,他才回過神來,知道不能因為趙奕的到來,就影響到正常上課。
這倒不是他有多敬業,而是趙奕靜靜的坐在后排,并沒有影響到其他人。
他作為老師肯定不能因為自己的心態,就影響到課程進行。
所以,繼續!
高義華用力的咬咬牙,干脆當趙奕不存在,或者什么都沒有看到,“他不在!他不在!他不在!他不在……”
那當然沒有用。
高義華的心態還是受到了影響,他臉上沒有了輕松自在,也沒有了放飛的灑脫,而是變得認真了許多,繼續剛才的內容,他下意識的講的更精細、更深入一些。
“其他學生聽不聽得懂沒關系……一定不能被看扁了!”
高義華就是這么想的,他仿佛是在經歷知識審查。
……
后臺。
趙奕托著下巴認真聽著,跟著高義華的講解陷入了思考,他當然知道宇稱不守恒問題。
那是著名華人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鎮寧的研究。
宇稱不守恒指的是,在弱相互作用中,互為鏡像的物質的運動不對稱。
這項研究后來由吳健雄用鈷60驗證。
1956年以前,物理學界一直認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鏡面對稱的,不管是強作用力也好,弱作用力也好,都會符合鏡面對稱原則。
對于‘宇稱’的理解就是,一個粒子的鏡像,與其本身性質是完全相同的。
1956年,物理學界發現θ和τ兩種介子的自旋、質量、壽命、電荷等完全相同,多數人認為它們是同一種粒子,但θ介子衰變時產生兩個π介子,τ子衰變時產生3個,這又說明它們是不同種粒子。
矛盾,就出現了。
這一年,李政道和楊鎮寧在深入細致地研究了各種因素之后,大膽地斷言:τ和θ是完全相同的同一種粒子(后來被稱為K介子),但在弱相互作用的環境中,它們的運動規律卻不一定完全相同。
簡單來說,這兩個相同的粒子如果互相照鏡子的話,它們的衰變方式在鏡子里和鏡子外居然是不一樣的。
用科學語言來說,“θ-τ”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下是宇稱不守恒的。
在發現的最初,“θ-τ”粒子只是被作為一個特殊例外,人們還是不愿意放棄整體微觀粒子世界的宇稱守恒,此后不久,同為華裔的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用一個巧妙的實驗驗證了“宇稱不守恒”。
從此,“宇稱不守恒”才真正被承認為一條具有普遍意義的基礎科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