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就在這里。
小學生的課本上都有‘陳景潤證明1+2’的故事,很多人的眼中,陳景潤是國內歷史最偉大的數學家,是科研工作者中的英雄人物。
現在趙奕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成果肯定是高過于陳景潤的,以此來評判肯定能夠獲得自然科學一等獎以上的獎項,而自然科學一等獎以上的獎項,就是最高科學技術獎。
趙奕以‘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理論上真是一點兒問題都沒有,評判標準上來說,成果本身的重要科技貢獻、社會科技界威望以及專家系數,都可以算作是滿值,唯一不確定的‘科學思想品德’,就不可能作為標準刷下評選人。
誰敢公開的說‘某個著名學者的思想品德不過關,就不給他評獎’?
這句話說出來,肯定被公眾的口水淹死,還會寒了評選學者的心,而趙奕可是國寶級的天才,出問題上級百分百會追究問責。
但是,最高科學技術獎,確實不能頒發給趙奕。
原因還是年紀。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評選規則里,并沒有年紀這一條規定,反倒國家鼓勵年輕的科研工作者,能做出創新性研究,但必須要考慮的一點,他們不是民間的評選機構,而是代表國家的評選機構,給出的獎項不止是獎項,都是有一定政-治影響力的。
這和國內學術體制類似。
國內的院士可不僅僅是院士,其價值比西方國家高太多了。
國外的院士大部分就只是個頭銜,國內的院士級別上等同于副部級官員,即便級別不代表擁有權利,但體制內級別本身擺在那里,影響力要比國外的‘頭銜’大太多了。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不是院士的評級,但比院士評級更要慎重,因為每年就只有一、兩個科學獎,能獲得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本身比院士的評級珍貴的多,正因為如此,獲得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都是老院士,他們把一輩子的精力,貢獻給了國家科研事業,為國家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也理應獲得最高級別的肯定,而鼓勵年輕科研工作者,更多是以獎金和科研經費的形式,而不是給出官方性質的榮譽。
官方,畢竟是要慎重一些的。
此外,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產生,一定程度上確實是為了照顧終身投入科研事業的老人,因為之前沒有區別于自然科學一等獎的榮譽,也導致一些最頂級的、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科研工作者,國家層面拿到的獎項,竟然和一些沒什么名字,只是做出少量成果的學者等同。
總之‘哥德巴赫猜想’只能被暫時放棄。
評委會還是從其他成果中,挑選出了一個最為適合的,來作為趙奕的獲獎成果。
……
很快。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來了。
燕華大學參會的人早早等在門口,一起乘車去了新修建的首都會議中心。
這一行有十個人。
生物科學研究所是主力,不包括趙奕在內,參會也有六個人。
賀明成教授也被邀請參加,但賀明成教授很清楚,他真的是‘觀光一日游’,因為手底下沒有成果能夠獲獎。
生物科學研究所參加的人數多,是因為有兩個項目獲獎,兩個項目就占了四個人,其實和趙奕也脫不開關系。
心肌炎的新因子是趙奕的猜想理論發現的,風濕性關節炎的研究更是趙奕實驗室的項目。
燕華大學并沒有其他項目能獲獎。
這也正常。
一所大學能有兩個項目獲獎,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每一年國家評選的獲獎項目,就只有不到三百個,大部分都屬于大型的國企、頂級的科研機構,國家科學院也占據了一部分。
普通大學的研究所、實驗室,相比來說,無論從技術實力還是人員上,都要相差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