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過來說,航-母相關技術的研發,就只是單一的一項技術,不管是電磁彈射器也好,甲板鋼材也好,沒有他的幫助,其他人也能做出來,只不過時間長一些,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航母-相關領域的技術,都只還在技術積累階段,就算是最快投入使用的鋼材,快速的研究出制造方法,也肯定要用在下一艘航-母上了。
第一艘航母還在組裝中國,下一艘航-母什么時候建造呢?
最快也要三、四年后。
如果談電磁彈射器之類的技術,快速研發的意義就更小了,電磁彈射器不是研究出來就能使用的,和發動機的道理一樣,動力就是很重要的方面,換成核-動力建造方案就需要大改。
另外,電磁彈射器的使用也需要‘搭配’的,最基本的,艦載機都要支持彈射。
所以電磁彈射器的使用時間就更遠了,就像是朱佑生的說法,“電磁彈射器十年、二十年能用上就不錯了。”
那是大實話!
既然相關的研發都并不緊迫,他完全沒理由犧牲自己的時間、自己的研究,去當什么特聘專家,加入什么研發小組。
當然了。
其實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趙奕發現這些研究自己真的只是‘工具人’,他對那些一點興趣都沒有,只是依靠系統能力得到結果而已,不是自己喜歡的研究就沒意思了。
下午。
趙奕繼續跟著專家團,參觀了位于研發基地邊緣的航空研發中心。
航空研發中心是研發基地的‘東道主’,航-母研發基地建造以前,附近就只有航空研發中心和機場,周圍都是一片空曠,建造了航-母研發基地后,航空研發中心就處在了邊緣,漸漸的都快要被人遺忘掉了。
當然,肯定不只是地理位置的原因。
這個航空研發中心的建設,是為了研制昆侖發動機,也就是渦扇10系列發動機。
昆侖發動機是非常重大的項目,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啟預研,后來過了九年時間才正式立項,到五年前才完成了設計定型審查考核,項目完成的時間長達二十七年,它的成功意義也很重大,填補了國內自主研制先進渦扇發動機的空白。
但是,問題也是存在的。
昆侖發動機和進口戰機的發動機相比,性能相對還是有些不足,無法滿足最新戰機的使用需求,另外高故障率也是大問題,戰斗機的發動機故障可不是小事,每一次故障都可能代表損失一架戰機甚至更加寶貴的飛行員。
所以昆侖發動機依舊沒有普及開來,只是安裝到了幾架試驗機上,而航空研發中心的小組,也在繼續針對發動機做完善工作。
發動機研發組負責人張剛川介紹說,“我們現在的目標很明確,一個就是提升昆侖的性能,讓其能滿足至少第三代戰機的使用需求,第二就是完善發動機的設計構造,最大可能減少發生故障。”
他說著搖頭苦笑道,“其實,昆侖立項的時候,最初的目標是實現自產最頂級戰斗機,但國際科技發展速度太快,現在都已經在談五代機、五代機,咱們的發動機立項時,就是滿足三代機,最多是三代半,等建造好以后,發現跟不上時代了……”
這是非常無奈的事情。
昆侖發動機是在二十多年前立項的,當時三代價就已經很先進了,而國內沒有自主研發頂級戰機發動機的能力,昆侖的立項、研發,還被不少人認為是‘好高騖遠’,一路堅持下來都不容易。
前幾年研制成功了,但因為時間跨度大,還是沒有跟上國際頂級水平,而且性能、故障都是大問題,想要在三代、三代半戰機普及,就必須解決這兩個大問題。
張剛川對專家團坦然說道,“我們倒是有信心,一直做下去肯定有完善的一天,只是時間上……”
“所以這次,你們來這邊,我就特別提了下,希望能有人幫到我們的工作……”
他很誠懇的說著。
專家團的人也能感受到張剛川的誠懇,但渦扇系列發動機研制了二十幾年,內部結構是非常復雜的,有專門研究動力方向的院士,也只是能看懂設計,想要提出完善意見也很難。
他們還真的是有心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