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
他說著話音一個轉折,“他們選錯了方向。鎳鐵合金?沒有前景啊!好多年都沒有進步,不可能他們一做,就出成果了。”
“你們說對不對?”
……
一周后。
趙奕、張洪濤、王志芳以及沈丙河四人,一起來到了307鋼廠參觀,到機場的時候,就被鋼廠的人員招待,等進了廠以后,就見到了何桂林。
何桂林是航空研發組組長,相關的‘專家團’參觀,肯定是要他來招待。
前年也有科學院的專家團來參觀,何桂林就做過一次招待,這次來的人更少,他對工作倒是輕車駕熟,只是沒想到專家團里還有趙奕。
“趙奕、趙院士?”
何桂林驚訝的張大了嘴,才想起自己沒有仔細看來人名單,直接就簽名等著了。
但是見到趙奕也只是感到意外,他還是正常的履行‘導游’職責,給他們講解著渦輪葉片材料鎳鐵合金的制造過程,帶著參觀工作中的大型車間,還有高溫熔爐、凝塑室等設備,也找機會打聽一下,‘專家組’對渦輪葉片的研發問題。
這倒是沒什么可保密了。
“我們就是做改進鎳鐵合金的研究,而且才剛剛開始,才到這里參觀一下。”王志芳直接說了出來。
何桂林驚訝的反問道,“不是單晶鎳?”
王志芳帶著郁悶看了眼趙奕,有氣無力的說道,“單晶鎳不是有其他機構在做嗎?”
他是用這個理由說服的自己,才決定加入到研發項目中。
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對渦輪葉片的研究非常感興趣,就算不能出什么成果,機會也是不容錯過的。
何桂林注意到了王志芳的眼神,知道‘專家組’是趙奕主導,心里也并不感到意外,因為趙奕的名氣太大,影響力太大,別說是合金材料的專家組,就算到了哲學研究的小組,估計也成為核心人物,跨領域對趙奕來說,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他意外的是,趙奕決定研究‘改進鎳鐵合金’,而不是單晶鎳方向。
“這有點外行了吧?”
“改進鎳鐵合金?如果能改進的話,我們不是早就有成果了!”
何桂林有些搞不懂。
參觀工作過程了持續兩天。
其中真正的參觀只有四到五個小時,其他時間都是等待制造過程,比如,有個高溫冶煉爐,啟用‘超高溫狀態’就需要一個多小時,因為需求不是那么高,每周也只會啟用一次,其他時間只是維持高溫就可以了,‘超高溫狀態’也不可能為專家組參觀啟用,而是維持正常得生產狀態,他們就必須要等待。
‘專家組’的四個人中,趙奕和沈丙河都是第一次來鋼廠參觀。
張洪濤去過幾次鋼廠,但要說經驗也很少,對于真正生產的了解不多。
王志芳倒是很有經驗,鎳鐵合金的制造過程,并沒有出乎意料的部分,也只是一些細節仔細看看、具體問問,也正因為如此,他全程就只是看看。
趙奕和沈丙河都沒什么經驗可言,就連沈丙河都算是‘純外行’,多數時間就是聽聽何桂林的講解,低頭看看手里的資料。
張洪濤和何桂林交流最多,他頻頻的問研發、制造有關的問題,好多問題總是問到了重點,讓何桂林不由得刮目相看,也想著,“要是這樣的年輕天才,來我們研發組該有多好。”
有能力的年輕科研人員就代表著希望,也代表著未來可能的成果。
何桂林對張洪濤非常熱情,最開始倒是還好,后來就感覺張洪濤像是‘領隊’,其他人都是附帶的陪襯,參觀過程都是他在說話。
趙奕、王志芳以及沈丙河,都在旁邊默默的看著,王志芳倒是為張洪濤的能力感到再好,趙奕和沈丙河完全沒有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