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什么樣的設計,最初制造的樣機,故障都是不可避免的,設計做的再好也只是理論,從理論到實際影響的因素很多。
渦輪風扇發動機來說,各個部件的性能搭配,控制系統,再包括發動機的穩定性,等等,每個都會碰到問題,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影響故障出現的因素,可不僅僅是設計問題,制造技術以及制造出的產品和設計的差距,比設計本身的問題還要大。
當制作出樣機以后,就進入到下一步,不斷修復故障的過程。
這就像是軟件程序設計。
首先是寫出一大堆的代碼,調試運行就會出現一大堆的bug,需要修復很多的bug才能正式運行起來,運行也不一定得到理想的結果,還需要不斷的修復再修復,即便是投放到市場上,也需要不斷的更新修復問題。
現在昆侖發動機也只剛度過運行的階段,運行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問題,昆侖發動機組就在不斷修復問題,而每一個問題要解決都很復雜。
昆侖二組才剛進入到驗收設計的階段,后續制造出樣機也肯定要修復故障。
“故障,肯定不會少!”
張剛川想著。
他倒不是產生了幸災樂禍的心態,而是實事求是的去做判斷,但‘故障多’的判斷,確實讓他心情平復了不少,直白來說,昆侖二組的建立讓昆侖發動機組很尷尬,尤其昆侖二組還做出了成績。
趙奕說的幾個新技術、新設計都讓人眼前一亮,整體設計對于昆侖發動機的改動也非常多,可以說是從里到外,除了主軸沒有變動,其他都進行了改變,因為壓氣機外層的設計,就連外形都有變化。
這樣制造出來的樣機,哪里還有昆侖發動機的影子?
那完全就是一臺全新的渦扇發動機。
最重要的是,昆侖二組研發的時間非常短暫,前后加在一起還不夠昆侖發動機的零頭,如此高效率做出的設計,若是樣機還沒有太大問題,昆侖發動機組連續幾年的工作,真就成了個笑話,他們甚至都可以提前解散了。
這就是張剛川郁悶的地方。
雖然昆侖發動機不是他一個人領導設計出來的,他只是后期做了幾年的負責人,但全程參與昆侖發動機的設計,國內談到昆侖發動機就知道他,自己帶領團隊做的工作成了笑話,還讓人感到很郁悶啊。
另外,幾年、十幾年、二十多年的努力,結果被其他組幾個月完全超越……
張剛川想想都產生一股提前退休的沖動!
還干什么呢?
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就該退休了啊!
……
會議室的報告結束了。
趙奕和昆侖二組的其他人,只是對新的設計、修正做了簡單介紹,但已經足夠讓審查組的人知道,二組有了好多設計,對昆侖發動機內外進行了大量修正,他們的設計不同于昆侖發動機,完全是全新的設計。
這就夠了。
審查組也不可能真正變為驗收組,他們沒有那么多的精英專家,也沒辦法決定二組瞄定的戰機,必須要回去好好做研究。
首先,還是要確定設計問題。
雖然趙奕和二組的其他人對新設計、修正進行了講解,但也只是簡單的講一下,差不多等于是直接說結論,而對設計進行驗收必須要理解,確定設計是正確的,才能完成驗收卻做制造樣機的論證,因為樣機可不是隨隨便便就決定制造的,最需要考慮的就是成本問題。
樣機,都是錢堆出來的。
昆侖發動機的第一臺樣機,制造費用最低也超過三億人民幣,最主要的費用就是在制造端,因為都是全新的設計,零部件不是大批量生產,制造端要準備新的模具,一些需求技術高的部件,則還要討論具體怎么知道的問題,費用自然是非常的高昂,消耗的時間長也很長。
后來再制造第二臺、第三年,相對費用稍稍低一些,也在兩億人民幣左右,除非是確定進行批量生產,否則制造費用會一直很高。
昆侖二組的設計制造成本更高了,首先材料上就是巨額費用,K03B含錸量超過百分之六,相對應制造出來的渦輪葉片也昂貴,因為涉及到更高的溫度、壓力,對應也需要更好的材料,發動機在材料上就比昆侖發動機貴三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