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剛川也對工作進度很滿意,他忽然說道,“我聽說趙院士那邊也開始了。真挺快的,沒想到啊!”說著還帶著感嘆搖搖頭。
那是真的感嘆!
在分配到WZ-A2的調試工作時,張剛川覺得是航空集團照顧自己的團隊,畢竟他們是集團的‘老團隊’,也擁有豐富的經驗。
趙奕團隊原本的設計,WZ-A1,則可以說是頂配版,瞄定的也是最頂級的J-31,但是J-31的設計圖紙都沒有完成,發動機樣機制造、調試工作,也等于是被延后了。
張剛川認為是集團高層的考量。
WZ系列發動機的設計非常高端,但太高端不一定是好事情,比如,制造、調試會遇到更多的問題,低配版的WZ-A2能調試成功,再去制造WZ-A1樣機做調試,工作安排更合理一些,進展也肯定會更快一些。
當然了。
這些是不能直白說出來的。
反正張剛川就是這么理解的,但他完全沒有想到的是,趙奕竟然能攔下飛機設計的工作,還拿出了一個打動集團高層、軍-方的驚艷設計。
他沒有參加那次會議,不知道戰鷹-1具體有多先進,但看集團高層后續對WZ-A1的支持,也知道是完全改變了想法。
但是,張剛川依舊認為,WZ-A2樣機調試更重要,也是最為核心的工作。
哪怕是再驚艷的戰斗機設計,也就只是設計而已,想造出來不知道花費多久時間,甚至說,大部分高端的設計最后因為各種原因,就只能停留在紙面上。
WZ-A1發動機也太過于高端,好多設計、需求實在太高,即便是面前‘拼湊’出了部件,整體黏合在一起組裝成發動機,調試也會出現大量的問題,甚至出現一些根本無法解決的問題。
WZ-A2發動機就不同了。
因為對好多需求高端的設計進行了修改,WZ-A2和WZ-A1差別是很大的,其中沒有遠高出制造能力的設計,自然就不會出現‘無法制造’等大問題。
WZ-A2發動機調試完成,就可以裝配到J-20戰機上,即便是再次一級裝配到J-15上,也足以支持集團公司繼續投入,讓WZ-A2發動機爭取實現批量生產。
WZ-A2發動機,前景廣闊!
而WZ-A1……
“你說,他們多久能實現第一次試飛?”張剛川思考著問向周愷。
周愷嗤笑一聲道,“我覺得?三年、四年?也許完成不了。還很遠吧,我們的昆侖用了兩年,‘1號’那么高端……”,他忽然想著不能把話說死,轉而道,“不過,趙院士能力是真的強,也許有些難關就能攻克。”
“所以吧,三年?如果三年能到那一步,就真的很厲害了,那個設計,真是想都不敢想!”
“不過也能快一點,比如,我們第一階段調試完成,拍個小組過去……”
張剛川聽著點點頭,繼續問道,“我們呢?”
“一年就夠了吧!”
周愷很有信心的說道,“我們有經驗,只是技術人員有些不足,畢竟WZ系列不是我們設計的。”
張剛川點頭說道,“不是我們的設計,但說調試發動機,我們是最專業的。一年……我覺得能做到更短,也許十個月就能完成了?”
“希望吧,反正,盡力!”
“盡力!”
……
當昆侖發動機組投入到WZ-A1樣機調試工作中,戰鷹發動機組的WZ-A1也組裝完成了。
WZ-A1的組裝完成時間比預估慢了些。
原因在于趙奕。
趙奕的計劃是樣機組裝完成以后,再過來工廠這邊參與到調試工作,后來因為被《福布斯》爆料了財產,總是被熟悉的人調侃,一大堆麻煩事找上來,他干脆就提前來到了工廠這邊。
等來了以后,他發現來的早挺正確的。
在樣機的組裝過程中,趙奕就發現了不少的問題,比如送來的一號燃燒室,輸油管制造的窄小了些,差別不是那么大,肉眼很難看的出來,但做了個輸油測試,一段時間后差距立刻出來了。
這不是大問題。
趙奕發現的最大問題,是兩個渦輪葉片崩裂的問題,因為對于制造要求比較好,渦輪葉片是一整塊直接成型,葉片中密集的孔道,很容易讓葉片出現質量問題,工廠的檢驗也不可能那么精細,好在送來的部件多出一部分,換兩個渦輪葉片還是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