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
朱琦道,“任何實驗都是存在偏差的,尤其是這種細微的檢測,也許細胞膜的震顫,是因為神經信號傳導的附帶效應,因為它距離神經細胞太近了,很可能會被附帶牽連。”
“還有其他數據嗎?”趙奕問道。
“暫時沒有了。”朱琦道,“我們之后還要做很多類似的實驗,計劃是做上百次,把數據收集在一起進行分析。”
鄧丙成忽然道,“現在能做的,做一下看看?”他對還原神經研究經典實驗感興趣。
“可以,需要二十分鐘左右。”
朱琦說道。
接下來他們就準備第二次實驗,趙奕、鄧丙成則是在旁邊看著。
在做實驗的過程中,鄧丙成一起在和朱琦交流,兩人說著相關的實驗內容,鄧丙成很專業的提出幾個小建議,讓朱琦聽的眼前一亮,忍不住贊嘆道,“不虧是專業做神經研究的。”
“過獎、過獎!”
鄧丙成道,“其實以螃蟹鉗腿神經做研究,并不是很好的選擇,反倒是螃蟹的后腿,最好。”
“為什么?”朱琦疑惑。
其他人都看過去。
“螃蟹的鉗腿,是經常發揮作用的部位,無論是捕食還是威脅敵人,哪怕是走路的時候,鉗腿也一直在動,隨時警惕可能到來的危險。”
“這就像是人類的手指,靈敏度非常高,也就意味著神經密集。但實際上,神經研究最理想的素材,是只有主干神經沒有分叉,研究的時候,就不會受到分叉小神經的影響。”
“當然,那不可能。”
“但是選素材的時候,肯定要找神經分叉更少的部位。”
實驗室幾個人聽的不斷點頭。
鄧丙成說的確實非常專業,他們的研究只是把鉗腿主干神經剝離,但人工剝離不可能做到完全不帶其他細胞,就肯定會‘分叉’神經在,就像是樹干帶著樹枝,有時候也許會把樹枝,認定為‘和主干無關的細胞’。
很快。
第二次實驗開始了。
朱琦和張薇不斷忙碌著,鄧丙成也偶爾過去幫忙,實驗過程中收集了一系列數據,能推算出刺激螃蟹鉗腿部神經時,周圍細胞的細胞膜,確實是發生了微小的震顫。
這次得到的數據是‘4nm’。
“偏差太大了!”
等實驗結束以后,鄧丙成看著數據說道,“這種實驗方法得到的數據是不準確的,因為螃蟹鉗腿神經已經被剝離。”
“現在檢測到發生的震顫,也許是微小的物理情況引起的。”
朱琦和張薇一起點頭。
雖然只是做經典還原實驗,但要做到并不是容易的,因為公開的資料只有實驗結果和簡單描述,具體實驗過程的細節并沒有公開。
趙奕擰眉看著收集到的數據,忽然說道,“這樣,改一些。”
“按照鄧醫生說的,用后腿做實驗,剝離神經的時候,注意留下一些額外的細胞。”
“實驗這樣做,給額外細胞物理刺激,程序一點點變大,然后分別檢測到神經中途的細胞,細胞膜發生震顫的幅度以及神經細胞的電信號……”
趙奕詳細說了其他。
他說的實驗方法,就是顯微鏡下物理刺激普通的細胞,分別檢測被刺激細胞到神經細胞區域內,一些細胞細胞膜發生震顫的情況,同時要測定神經是否收到信號,具體的反應是什么。
如果對普通細胞進行物理刺激,幾乎一定會讓細胞膜發生震顫。
其他人聽的不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