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華大學理學院,物理實驗室。
好幾個教授親自上手,對新引入的設備進行調試,他們工作的時候,不僅認真、細致,還都非常的激動和興奮,處在了最理想的工作狀態。
這是因為物理實驗室,拿到了上百萬的經費,引入了一大批新設備。
在準備實驗方面,他們自然是認真積極、斗志昂揚,同時好多理學院的教授也感慨,“趙奕,終于想起理學院了啊!”
好多人感覺真挺不容易的。
趙奕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頂級數學家、物理學家,但他在數學、物理領域所取得的成果,都是理論上完成的,和應用沒有關系。
同時,他在醫學、機械、材料等方向,也取得了好多的成果。
這些都是技術領域的成果,和應用直接掛鉤,附帶推動了相應的實驗室快速發展。
比如,生物醫學研究所。
還有金屬材料實驗室、動力工程實驗室、機械系統與震動實驗室,等等。
大學里好幾個普通的實驗室,都迎來了快速發展,他們拿到了大筆的經費,做出了國際頂尖的成果,實驗室的環境、設備也迎來大升級。
理學院一直沒什么發展,因為趙奕并沒有做數學、物理應用相關的研究,根本用不上設備和實驗室。
這也是理學院郁悶的地方。
現在好了。
趙奕終于要做物理實驗,他果然想到了理學院的實驗室,結果實驗室直接拿到了百萬經費,還引入了一大堆的設備。
哪怕只是水木大學實驗室淘汰下來的設備,也足以讓物理實驗室迎來設備大升級。
當然了。
這些設備的引入、升級,目的是為了做項目。
好多人也討論起‘超導反重力’項目,“你們說,能不能成功?反重力啊?聽起來就很科幻。”
“超導反重力是李寧的理論,我相信趙奕,但不相信那個李寧……”
“趙奕相信他。”
“當然,不然怎么做實驗?我覺得吧,還是有希望的,反正是趙奕做的。不過,如果成功了,會怎么樣?”
“那還用說嗎?兩個諾貝爾!”
“兩個?”
“趙奕和李寧一起啊?這種情況一般是共享到諾貝爾。”
“也可能是李寧獲獎,還是要看評選,不過,如果數學理論支持和驗證,兩者都是趙奕做出來的,他肯定也會獲獎。”
“還是要看情況吧,也不一定能獲得諾貝爾。像是這類型的研究,如果做出的成果并不大,也許獲得諾貝爾需要等個幾十年,有的人根本等不到就死去了……”
“如果等個二十、三十年,也許就是趙奕自己獲得諾貝爾了。”
“為什么?”
“李寧,is-die~~~”
“……”
當理學院眾人討論不休的時候,李寧正在和趙奕一起研究超導反重力的數學邏輯。
其實也不是一起研究,可以說就是趙奕自己做研究,是在對之前的內容做整理,順帶給李寧講上幾句,李寧有些悲哀的發現,好多地方弄不懂,尤其牽扯到‘虛構’的地方。
超導反重力的數學構架,當然不完全是真實的。
有些就只是構架,是對實驗內在情況的推理、想象,再把想象的邏輯和實驗結合,來構造一整套數學體系。
比如,切面理論,本身就是‘想象’出來的。
切面理論是信息學院大二學生朱理提出的,他說離子晶格自選會在平行方向,產生一個擁有‘隔斷空間’效果的切面,
趙奕利用已知的數學邏輯,去思考切面的可能性,發現它符合內在的數學邏輯,無法被實際存在的理論證否,就被設計構架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