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用實驗證實趙奕所是的‘電波刺激舌頭方法’,已經是他的科研生涯中,最高的成果之一了。
等論文成功發表以后,其他神經研究人員,發表類似領域論文時,也會引用他的實驗數據,來說明電波刺激對腦神經興奮的效果。
所以,只能說,趙奕和普通科研人員,不在一個層面上。
……
下午。
趙奕回到了物理實驗室,關心一下超導反重力的實驗結果。
李寧和幾個教授一起,嘰嘰喳喳的說了起來,“非常成功!”
“現在我們百分百確定超導反重力是存在的,而且效果非常好,甚至比理想的還要好。”
“現在這臺反重力裝置能把物體受到的重力,最高減輕到百分之七,越是處在裝置的中心位置,減輕的幅度就越高。”
“最邊緣是最低的,如果到了裝置外,效果會快速下降,離開十厘米就沒有任何效果了。”
“這不是準確數字,但也差不多。我們能確定的是,減輕的具體數值,和實驗裝置設計有關。如果能設計的更完美一些,最高也許能超過百分之十。”
最后的‘百分之十’是個實驗數字,實驗數字也就是從實驗角度出發,去估算出來的數字,并沒有基礎的理論基礎支持。
趙奕聽著點了點頭,百分之十的數字,和他的數字構架差不多,設計最完美的超導反重力裝置,最多也只是減輕百分之十多一點。
他同樣沒有準確數字。
這個準確數字必須要有詳細的數學邏輯支持,才可以真正計算出來,但因為底層的邏輯,是以想象的方式構架的,并不是真實確定的,根本就沒辦法做詳細的計算。
如果想要進行詳細的計算,就要把更底層的邏輯,也就是超導能產生反重力作用的原因找出來,才可能以數學的方式做計算。
現在的研究距離這一步還有點遠,最多只是設計簡單的實驗,讓超導反重力有效果而已。
當幾個教授繼續沉浸在實驗中時,李寧也找到趙奕說起了發表論文相關的事情。
論文主要歸屬是趙奕,他才是實驗的設計者。
這是毫無疑問的。
李寧則是附帶的寫一點,他在意的是和超導反重力理論有關的部分,因為他就是理論的發現者。
兩人結合,一起證實超導反重力問題。
李寧和趙奕商談過程中,明顯表現出了激動情緒,他的眼眶都有些紅潤,應該是流了不少眼淚。
二十年前的理論、二十年的等待,科研人生到了末尾,自己的理論能被證實,足夠值得激動了。
這會是對一輩子的肯定!
同時,趙奕也和李寧理了一下,具體理論應該寫什么部分,哪一部分作為設計實驗的發現,哪一部分是反重力理論內容的。
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李寧就發現一個問題,趙奕說起的‘實驗設計、發現’,都是在他的理論基礎上的,而不是趙奕自己構架的數學理論。
“你為什么不發表那些……那些數學理論部分?”李寧疑惑的問道,他覺得數學構架部分才是關鍵。
如果趙奕發表了那部分內容,肯定會得到世界認可,國際物理界甚至會認為,趙奕比他這個‘超導反重力發現者’的貢獻還要大。
一則是,趙奕設計了實驗證實了超導反重力。
國際上普遍認為,物理理論的貢獻更大,但實驗發現貢獻也不小,很多時候,實驗發現者會和發表理論的人,一起貢獻相關的物理獎項。
二則,趙奕做出了詳細的理論構架分析,利用數學手段推出了設計實驗方法,等于補全了超導反重力理論,讓國際物理界對超導反重力的原理,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兩者加在一起,趙奕的貢獻會比他還要大。
如果為‘超導反重力’的發現,頒發一個諾貝爾獎,趙奕都可能會單獨得獎,當然了,最大的可能還是兩人一起獲獎。
趙奕道,“因為理論并不完善。我的理論底層構架是假設,而不是真實的。”
“這個理論,我還需要繼續完善一下。”
李寧聽的眼前一亮,問道,“能一起嗎?”
趙奕疑惑的反問道,“李教授,你是打算回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