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利華有些自得的解釋道,“這是我的提議,用一根長金屬棒,穿透反重力設備,最下方放在壓力測試儀上,如果有反重力效果,測試儀上的數值肯定會降低。”
“通過降低的百分比,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反重力的效果。”
“像是現在……”
“大概減少了四分之一,因為金屬棒有一半在上方,會受到反重力效果,就能知道反重力效果,應該是在百分之五十左右。”
“當然了,區域內的反重力效果并不完全一致,具體的效果還是要進行詳細的測算,光是一個壓力測試儀,就只能知道個大概。”
雖然董利華說‘測試儀只能知道大概’,語調似乎是非常的謙虛,但他臉上自得的表情,就差點兒大聲喊出來,“這是我的提議!”
“這是我的提議!這是我的提議!這是我的提議……”
作為一個團隊的負責人,可以算是帶隊領導,能在檢測技術上有貢獻,確實也值得炫耀了,畢竟他的工作不是技術性的。
顯然,在場的人并不買帳。
高層領導、陳澤書以及趙奕等人,都真是點了點頭,就沒有在這個問題上繼續,他們只要知道反重力有效果就足夠了。
核所團隊的人還有些失望,他們很期待反重力實驗,結果除了壓力測試儀上的數值,他們什么都沒有看到。
在確定反重力裝置啟動,并且已經產生效果后,小型核裂變實驗也開始了,準備工作早已經做好,就只直接是點火啟動。
雖然是直接進行實驗,但核試驗是非常復雜的,哪怕只是個小型的裂變實驗,光是點火就需要半個小時。
陳澤書匯報著實驗計劃,“大概需要半個小時,里面的反應會變得劇烈,這個過程大概要持續十幾分鐘,等慢慢的控制緩和,就是收尾了。”
“整個實驗過程大概需要兩個小時左右。”
高層領導聽著點頭。
接下來指揮中心就是等待核試驗進行,好多人最開始是期待點火結束,技術人員匯報說反應開始,他們就發現期待沒有意義,核試驗裝置內部發生了什么,根本就什么都看不到,只能通過技術人員的匯報來了解進展。
中途劇烈反應的過程中,也就是核所團隊的技術人員在忙碌,其他人就平靜的等待著。
后來就到了收尾過程。
這時候,好多人才忽然發現,他們所期待的反重力加核試驗,真的是非常的無趣,過程中什么都沒有看到,就只是呆坐在指揮中心里。
趙奕的感覺也一樣。
他也只能坐在指揮中心里,指揮中心距離實驗裝置比較遠,不是發生在眼前的反應,根本收集不到條件。
至于……接近?
別說是有沒有安全問題,其他人也不可能讓他接近實驗裝置。
陳澤書都感覺非常無趣,只不過他是知道過程的,他解釋道,“小型的裂變實驗,不是在外面進行的,一切都是在裝著內部。”
“這不是原子彈爆炸,只是最小型的裂變實驗,就和核能發電站內部一樣,是最小化的核能反應裝置。”
其他人聽著點點頭。
實驗收尾。
核所團隊的技術人員,匯總過來一大堆的數據,后續還會進行各種詳細的檢測。
每一次的實驗都是如此,最重要的還是收集到的數據。
陳澤書認真看著電腦上的數據,也給旁邊的趙奕不斷講解著,講了好幾條以后,說道,“看現在的數值,和上次時間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