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了質量點的拓撲表達工作后,就可以聯系空間數學和光子的結構,以實驗結果去反推細節內容,繼續完善空間數學以及光子和空間的關系。
現在趙奕對光子制造空間阻隔特性,也有了新的理解方式,把質量點想象成高維度拓撲結構,就可以內外不斷地變化。
“光子產生空間阻隔特性,不一定是自旋,也可以理解為能量內外變動,制造特定區域,來作為抵抗空間吸收的手段!”
“空間吸收能量的速度是有限的,短時間吸收的能量太多,就會產生空間罩。”
“光子抵抗空間以及被空間吸收能量,是兩種不同的特性。”
“但是,實驗裝置不可能做到,完全以‘抵抗空間’的方式運作,總會有一部分能量被空間吸收。”
趙奕得出了很多結論。
現在的研究重點就在于‘抵抗空間’和‘被空間吸收能量’兩種特性上,兩種特性理論上是同一性質,不同的結果,可以簡單理解為,平面內劃一條直線,X軸、Y軸就是‘不同的特性’,而直線的表示會用到X,也會用到Y。
如果是三維的直線,用‘Z軸’的屬性,就等于脫離了平面,就不是同一性質了。
“光子的正常運動,都是和空間無關的。但如果激活了特定運動方式,就會和空間關聯。”
“那么就要研究確切的關聯性……”
這就是主要工作。
現在趙奕的研究比和愛德華-威騰一起的時候更加認真,他非常期待能揭露空間的奧秘,哪怕僅僅是揭露出一角,也會帶來理論的巨大提升,而針對空間的解析來說,理論只是進步一點點,就會帶來技術的巨大突破。
因為,空間解析是全新的領域。
這就像是百年前理論研究爆發的時代,好多理論研究的都是新領域,比如,飛機、交流電、核研究等等。
某一項理論剛出現,并且能應用在技術上時,發展速度是最快的,理論有一點突破,就能給應用技術帶來質的飛躍。
趙奕對此非常的期待,他耐心的繼續做研究,連續悶在屋子里,有兩個星期左右才走出房門。
“趙奕?研究怎么樣?”錢虹就等在門外。
有其他人的時候,她還是稱呼趙院士表示尊重,但只有兩個人的時候,還是習慣稱呼名字。
趙奕笑道,“完成了。”
“恭喜!”
錢虹只知道是在做光子、空間之類的研究,并不知道具體是什么,同樣也不知道研究的影響力。
她的判斷和其他人一樣,“影響力再大,還能大的過黎曼猜想?”
趙奕并不這么看。
當牽扯到空間的研究時,黎曼猜想似乎也變得不重要,他花費了兩個星期,完成了十三組列式,每一個列式都是對光子與空間阻隔、空間吸收之間關系的表達。
十三組列式,代表了光子形成空間阻隔以及被空間吸收能量的運行趨向。
趨向,可以理解為方向。
列式表達的是理論趨向,轉化為技術可以理解為,“如何才能讓反重力裝置,以最小的能量開啟反重力區域。另外,如何快速的開啟空間罩。”
以現有的技術來說,不可能讓光子實現‘完美運轉’,就只能是一定的‘趨向’,也是接近完美運轉方式,就越是能減少開啟反重力區域的能量,或是減小建造裝置的大小。
趙奕估計按照目前的理解,反重力裝置可以縮小十倍左右。
同時,空間罩開啟的時間,最快能達到幾秒鐘,但維持空間罩還是需要大量的能量,后者是沒有辦法改變的,因為空間罩本來就是,空間吸收能量形成的。
當然了。
理論和現實存在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