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神秘反重力裝置的威脅,衛星可以說毫無反抗之力,甚至連躲避都無法做到,就像是飛在太空上的活靶子,連一絲的安全感都沒有。
兩者的戰略意義差距太大了。
……
歐洲宇航局發布的信息,已經透露很多內容了。
反重力團隊知道消息是真的,因為他們在消息公布的前一天,恰好進行了一次大型反重力實驗。
這大概率不是巧合。
雖然他們一直在做相關的實驗,但平均每個月能有兩次就不錯了,而且短暫的實驗,很難真正影響到衛星,前一天剛好是做大型實驗,反重力效果持續了一個小時,衛星恰好趕上的可能性并不高。
反重力團隊還知道一件事——
歐洲宇航局公布的信息并不準確,說是一個科研衛星受影響,根本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知道反重力效果,不可能影響到過萬公里的衛星。
人造衛星有很多種類,放置的高度也是不一樣的,最低的類型屬于間-諜衛星,主要是用于軍-事偵察的,一般間-諜衛星高度最低,有的僅僅只有一百多公里,從而能清晰的看到地面上的一些景物。
一般的民用衛星,都是同步靜止在外太空的,它的高度就很高了,差不多間諜衛星的上百倍,最低也超過一萬公里。
像是一些做科研探測的衛星,主要用于觀察外太空,研究宇宙的奧秘,都無法用高度來形容,而是說‘距離地球’有多遠,現今最遠環繞地球的衛星,能輕松超過五萬公里,甚至是接近十萬公里。
歐洲宇航局說反重力實驗影響到一顆做科研的衛星,肯定是個假消息,反重力裝置團隊,對裝置的影響已經有了判斷,甚至是相關的詳細數據,距離地面超過五千公里,反重力裝置的影響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如果有衛星受到了‘重大’影響,肯定是距離地面只有幾百公里偵查用的間-諜衛星。
這件事的影響很大。
高層召集了人員進行了相關會議,董利華就舉出了相關數據,并判斷說,“如果是衛星受到明顯的影響,不可能是科研性質的衛星,只能是距離近的間-諜衛星。”
董利華似乎沒什么說服力。
高層都看向了趙奕。
趙奕則是跟著點頭表示贊同,“以現在的反重力裝置來說,根本不可能影響到太遠距離的衛星。”
“其實從覆蓋區域就能判斷了,我們的實驗裝置,直徑只有幾十米,就算升到了空中,也僅僅上千米,覆蓋面是有限的。”
“如果要影響到過萬公里的科研衛星,最少也要知道直徑超過五百米以上的巨型裝置。”
頓時就有人問道,“五百米以上能制造嗎?”
其他人都很關心這個問題。
雖然歐洲宇航局的信息不準確,但反重力裝置本身能影響衛星,在戰略上絕對有重大意義。
趙奕點頭說道,“擴大區域,沒什么技術難度,最主要是能耗會大大增加。”
“另一個辦法是,讓反重力裝置升到一定高度,比如,上升到兩萬米以上,也會對上萬公里的衛星,造成一定影響。”
“當然了,裝置上升也需要大量的能耗!”
其實理解起來也很簡單,就是遮蓋面積的問題,距離衛星遠一些,就必須要建造大型裝置,距離近一些就建造的小一些。
引力波可以理解為直線傳導,只要畫個圖差不多就清楚了。
如果裝置能完全遮蓋住地球,正上方的衛星立刻能脫離引力,不受控制的脫離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