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電影放映結束后,按照免費領取的“紅書”上所說的展映時間,播放其他入圍電影。
“羅斯感覺這部電影如何?”柯西詢問羅斯。
“一開始看到圭多去追求多拉,我還認為是又要把《泰坦尼克號》的劇情拍攝一編,甚至我覺得他只用兩個多月的時間拍攝,是對影片不認真的表現。”
羅斯絕對是真正的勇士,他敢于面對自己之前不正確的觀點。
他繼續道:“看到后面才知道,原來是精心設計的電影結構,讓喜劇和殘酷兩種截然不同的元素融合在一起的設計,不顯突兀。”
“曾說楚舜是什么電影,用什么風格拍攝,所以是隨電影。”羅斯搖頭:“如果真是這樣,集中營的故事就不可能是喜劇風格,所以隨電影應當是楚舜要表達什么,就會轉換什么風格。”
“這樣說也有道理。”柯西點頭,陷入了思索,隨電影在導演圈子里已有不少人研究,《銀幕》、《電影史》、《視與聽》等世界性電影學術周刊,都有研究隨電影的文章發布。
國際知名的大導演,即使沒研究,也是知道的。
柯西就在鉆研,從上次去華夏請教后,鉆研的更深,羅斯的觀點和目前主流觀點不同,但似乎從《美麗人生》這部電影也能站得住腳。
電影節上,什么電影好,什么電影不好,傳播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美麗人生》在開幕后,迅速成為大家熱議的電影。
同時還有《陰地》、《八英里》、《新瑞典人》三部影片,也是好評不斷。
楚舜在展映三觀后,才養好胃病抵達柏林,第一時間觀看的是《八英里》,在他看來,老導演退休之作,是威脅最大。
八英里講述了一個,你說感動吧也不感動,你說現實吧也不太現實的故事。
男主角是戶外專家,在一次戶外攀巖失足落下,被卡在了山裂縫之中。
八英里作為電影名,其實是劇中一句口頭禪“快到了兄弟,我距離你還有八英里”,八英里大概十二公里,如果驅車趕來,不堵車的情況下半小時內絕對能趕到。
男主角被卡住了,第一時間嘗試自救,無果后打電話給最好的朋友,這位朋友是用這句話忽悠人的,說什么八英里,實際上壓根沒出門。
有點類似《活埋》,用任何方式求救都沒有效果,可最后也不是被困死的。
幾小時后恰好遇到來此處徒手攀巖的登山同好,更巧的是和男主認識,是初中同學,一番攀談下來,曾經的同學用石頭砸向男主。
因為在小時候,他被男主校園欺凌過,哪怕現如今三十多歲依舊無法走出校園欺凌的陰影,所以才會落井下石。
被石頭砸中并沒有讓男主馬上死亡,而是腦子昏沉,最后死于失血過多的休克,八英里朋友感到已涼透了。
如果八英里朋友在接到電話后馬上出發,還能救下可惜沒有如果。
最后官方的救援隊到了,八英里朋友狀告了官方,告贏后賠償了男主角家中一大筆錢,被媒體譽為“最好帶朋友”,全片完。
認真來說,楚舜看完都不知道如何評價,小聲琢磨:“這情況,今年柏林電影節是四部電影爭。”
十天的展映很快結束,來到柏林電影節最后一天,在電影宮中舉辦的頒獎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