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動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導演需要掌握的技能,經過評估多位評審,編委會的討論,我們大體分為以下標準——
【拍攝技巧】
電影發展百年,已有太多成熟的技巧,“茂瑙景別”、“希區柯克變焦”、“最后一分鐘營救”、“雙攝影超級景深”、“敖德薩階梯”,一位著名導演必定有一套自身的拍攝技巧。
【文學性】
導演文學性,縱觀影史留名的導演,起作品的深度都非常飽滿。
【美術性】
電影作為視聽語言的藝術,構圖和色彩,也是組成的核心部分,優秀導演可以用景別和色彩表達角色內心感受。
【人文關懷】
反戰、環境保護、人與社會、動物保護,導演的反思。
【調度能力】
調度能力是一位導演是核心能力,小劇組百余人,大劇組上千人,都需要考驗導演現場的調度能力。
【想象力】
導演的想象力往往是一部作品的神來之筆。
除上述六項,還有附加項目,“全面性”沒有算在其中,橫跨多題材的能力也是加分項,“開創性”,對某種技巧的開創性使用。
備注1:此排行榜單,只是《旬報》編委會一家之言,不代表權威。
備注2:此排行榜單,只收錄世界上的主流導演,遺漏的導演未嘗不優秀,只是沒有達到期刊收錄條件。]
還別說,《旬報》的評分還整得挺專業,至少導演的六項評分能力,無論是內行還是外行看來,都沒什么問題。
因為編委會總人數是四十人,每人每項投分0.5分,換句話說每項滿分20分。
編委會成員可以棄票以及投負票,也就是如果認為被評選的導演,在此項特別拉垮,可以負票扣0.5分。
每一次投票,編委會成員都需要有充足的理由,這也是為什么這套排名花費如此長時間的緣故,投票太繁瑣。
首先來看看評分第五大衛·格里菲斯——
[導演:大衛·格里菲斯(1875年1月22日—1948年7月23日)
代表作:《一個國家的誕生》、《黨同伐異》
成就:奧斯卡終生成就獎,創造Rembrandt式布光,創造虹膜鏡頭,創造最后一分鐘營救
拍攝技巧得分:20分
文學性得分:18分
美術性得分:15分
人文關懷調度能力想象力創造附加分:2分
總得分旬報寄語:卓別林曾說,他的我們所有人的老師。]
每個投分都是有理由,摘取兩段,“格里菲斯是美利堅電影之父,甚至被人稱之為世界電影之父,他開創的拍攝手法,以及剪輯手法,完成默片時代的革新,還奠定了電影敘事的基本模板,我的分數必須給。”
這點基本上是說明了為什么在拍攝技巧上是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