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這些炊具設計的初衷都是為了蒸、煮、燉這些烹飪方式而服務的,唯獨與煎、炒、炸八字不合。
在這個時代,最有利于煎炒炸的炊具當屬銅鐺,銅鐺大約相當于厚重的銅鍋,但比起現代炒鍋來說,口徑小而底部深,不利于翻炒,而且銅很貴重,尋常人家根本不可能用來做炊具。
鑄鐵的導熱性雖然比不上銅,但總體而言,已是極好了,只要將鍋做得較簿,平面弧線做得順滑流暢,那么鑄鐵的良好導熱性與廚師們的快速翻炒技術將融合無礙,得到充分發揮。
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里記載了99種菜式的做法,仍以傳統古老的“羹”與“烤”為主。炒法雖已出現,但顯然是“非主流”,而炒菜時用的炊具當然就是銅鐺!
《齊民要術》中炒法應用的典型有現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炒雞蛋,書中稱為“炒雞子法”,具體方法為:“(雞蛋)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擘蔥白,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甚香美。”這與今天的炒雞蛋顯然沒有什么區別了。
而“鴨煎法”雖然名字里沒有“炒”字,其實做法與今天的炒法相同。
“用新成子鴨極肥者,其大如錐。去頭,煙治,卻腥翠、五藏,又凈洗,細銼如籠肉。細切蔥白,下鹽、豉汁,炒令極熟。下椒、姜末食之。”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選用野雞大小的肥鴨子,去掉頭,用熱水燙褪洗凈毛羽,去掉尾腺和五臟,剁碎,使成肉餡狀。細切蔥花,加鹽和豆豉汁,將肉翻炒至極熟,再加入花椒粉、姜末,然后食用。雖然不曾名言加油,但鴨子極肥,入鍋必會有許多鴨油被熔化,鴨肉被炒熟,實際也是以(鴨)油為傳熱中介。
賈思勰曾經做過北魏青州高陽郡(今山東臨淄)的太守,身份地位尊貴顯達,家中物資想必是不缺的,所以炒菜的兩大要素:火與油,對于他來說,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
隋唐以前,炒菜之所以沒有普及,除了科技與民智相對落后之外,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物質方面的——缺乏油脂!
為什么會缺乏油脂呢?很簡單,缺乏食物啊!
首先是動物油脂的提供者——豬羊牛雞鴨,這對于以前的平民來說,是奢侈品,長年不知肉味者大有人在!吃一頓肉都那么困難了,誰還費那個事,將油脂單獨剝下來煎油啊!
其次是植物油脂的提供者——大豆(菽)、芝麻(胡麻)、油菜籽(荏)等等,亦是糧食作物的主力軍,是廣大人民的口糧。植物榨油產業之所以沒有興盛起來,跟上一條的道理是一樣的,吃都不夠吃,誰還費那個事啊!
此時,榨油的大戶——花生和玉米還在南美洲呆著呢……
各種油里,以麻油香氣最盛,滋味最好。
關家是大戶,油、食材、燃料和炊具都是不缺的,但烹飪出來的菜肴依然乏善可陳。關家如此,其他的大戶人家也大抵如此。
要讓美食在這一片暗黑的天幕下破影而出,需要一種獸性的**,以及一條探尋味蕾極致**的舌頭……(這里說得好象有點H色,但這是實情!)
沒有**,人類就不會進步;沒有感覺,人類就永遠只是單細胞生物。
為了追求味蕾的極致**,世界人民努力了幾千年,現在,關寧想讓他曾經熟悉的各種味道,重現在這一時代,就象要掀起一場革命一樣。
而這一切,從一口灶,一個鍋和一勺熱油開始!
幻想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從來沒有實現過,只有當幻想轉換成切實可行的理想時,這個世界才會為你打開一扇門。在已經完全成形的關家大廚房中,關寧實在找不到任何復興中華美食的希望了,所以他決定在兩間雜物房中“另起爐灶”。
工程不算大,但一些細節需要精雕細琢,所以整個工程的總設計師以及總監工——關寧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