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去了幾天,時間來到了開皇十九年的十二月十五日。
關寧右手的傷勢完全好了,所以每天的運動量加倍!
除了日常淬煉筋骨,訓練身體的柔韌性和平衡性之外,關寧最近還迷上了射箭,每天早晨,關家莊園的箭垛場上都會出現關寧的身影。
火器出現之前,弓箭做為軍隊最有效的遠程打擊武器,射術便也成為了衡量一名武者武力值的硬性指標之一。
古之善射者,數不勝數,其中,百步穿楊的上古箭神養由基,射石搏虎的西漢飛將軍李廣,轅門射戟的三國第一武神呂布,俱是傳頌千古的神射手。
而《列子?湯問》寓言故事中神射手紀昌的學箭過程,更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幻想主義的色彩。(簡稱玄幻!)
紀昌,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人物,神箭手,以好學和堅韌著稱。
整個故事的這樣的,簡略敘述一下:
古時有一個超級能射之人,叫甘蠅(好名字!),據說一拉弓,就沒有射不中,射不死的。
他的徒弟叫飛衛,練了幾年以后,比甘蠅還能射。后來,又有一個名叫紀昌的人,來拜飛衛為師,于是,故事從此開始……
飛衛對紀昌說:“你要先學會不眨眼睛,然后才能談及射箭。”(此法亦適用于微信群搶紅包,因為有時一個眨眼,你可能就錯過了幾個億。)
紀昌很聽話,回到家里,他就盯著他老婆織布機上的梭子,練了兩年,直到用錐尖扎他的眼皮,他也不會眨眼了,才回去找飛衛。
飛衛卻對他說:“你的功夫還不到家,還要學會看東西才可以——要把小的看大,把細微的看得清清楚楚,然后再來告訴我。”(換句話說,就是要將眼睛變成瞄準鏡。)
又練了三年(三年啊,人生有幾個三年?!),在紀昌眼里虱子已經變得像車輪那么大了,再看其他東西,就好像山丘一樣大。
于是,紀昌就用箭射向那只虱子,箭穿過了虱子的中心。紀昌趕快去告訴飛衛。飛衛高興得跳了起來,拍著胸口說:“你已經把射箭的功夫學會了!”
嗯,很好,學會了就好!
紀昌覺得全天下只有飛衛才能和自己匹敵,于是謀劃除掉飛衛。(所以說,授徒有風險,入行需謹慎。)
有一天,兩個人終于在野外相遇。
紀昌和飛衛互射,兩個人射出的箭正好在空中相撞,全部都掉在地上。最后飛衛的箭射完了,而紀昌還剩最后一支,他射了出去,飛衛趕忙舉起身邊的棘刺去戳飛來的箭頭,把箭分毫不差的擋了下來。
于是兩個人都扔了弓相擁而泣,互相認為父子,發誓不再將這種技術傳給任何人。
(哇槽,結局真是又狗血,又發人深省……)
但在關寧看來,結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個玄幻的過程。
將目標變大,是射箭的真諦!只有大了才好射,不是嗎?(不要想歪了,我說的是射箭!)
所有射擊項目,精準度皆取決于視野,狙擊槍為什么那么NB,因為配了瞄準鏡啊!
正常人的視力一般在年輕時達到巔峰,之后逐步衰弱,一件物體在正常視線范圍之內,也絕不可能由小變大的,除非你的視力一直增強,就象關寧那樣。
關寧相信隨著系統對五感的加成,他必將超越前代、近代、現代以及后世的所有神射手,成為最頂尖的那一個。
我——可是裝了瞄準鏡的箭客啊!
但視力太好,會不會變得象紀昌那樣,看任何東西都大如山丘呢,當然是不會的,眼睛和瞄準鏡一樣,都有調焦功能,近有近景,遠有遠景,隨時切換,輕松愉快。
隋代士兵配備的單兵弓主要有兩種,一是長弓,二是角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