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弓以整條的桑木或柘木彎制而成,一般長1.5米左右,個別長達1.8-2米,長弓最遠射程一般為360米,有效射程約為200米。因為弓體太長,主要用來配備步兵。
角弓也就是古代的復合弓(但與現代復合弓不同),是騎兵的裝備,雖然弓的長度短,但弓體因為根據不同位置的受力需求使用了相應的最佳材料,因此彈性更好,效率也高于單體弓,也即是使用同樣的力氣拉弓,角弓轉化到箭枝上的能量要高于單體弓。
那為什么不全部都配備角弓呢?
不是不想配,是因為錢的問題,角弓貴啊!
自開皇九年(589)平陳后,隋朝內戰基本結束,形勢趨于穩定。
在這種背景下,隋文帝向全國頒布了銷毀兵器甲仗的詔令,其中有云:“今率土大同,含生遂性,太平之法,方可流行。……兵可立威,不可不戢,刑可助化,不可專行。禁衛九重之馀,鎮守四方之外,戎旅軍器,皆宜停罷。代(世)路既夷,群方無事,武力之子,俱可學文,人(民)間甲仗,悉宜除毀。”(《隋書》卷2《高祖紀下》)這里規定的執行范圍,不包括負責宿衛皇帝和鎮守四方的國家軍隊,而單指民間。
開皇十五年(595),隋文帝又下令“收天下兵器,敢有私造者,坐之;關中、緣邊,不在其例”。(《隋書》卷2《高祖紀下》)這是對上一道詔令的執行和重申。
所以,這個時候,除了關中以及鎮戍邊陲的地域外,其他州郡,民間是禁止擁有兵器的。
但現實情況則是……全天下有哪一家大戶是沒有兵器的!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只要不是太出風頭,地方官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
關家院內,長弓和角弓都有。而平時操練時用到的刀槍劍戟一類的兵器,都以木制的來代替,主要是為了避嫌。
明清之前,弓的拉力通常以石來計量,所謂開弓多少多少石。
鑒于測量弓的拉力的方法不同,一般來說,明清兩代的測量方法與現代更為接近,所以更準確。而在明代以前所測的弓的拉力,皆要在所測量結果上折半,才能正確反映出弓的真實拉力!
宋史記載:岳飛生有神力,不滿20歲,便可挽弓300宋斤(南宋初年,1宋斤約等于625克),開腰弩8石,時人奇之。折合成真實的拉力,岳飛挽弓其實約190斤!(比現在的世界紀錄高10斤)
但普通士兵當然無法開此強弓,一般弓的拉力都是40斤—80斤之間。
關寧用的是60斤的角弓,離箭靶50米,每次練200支箭。
以不脫靶為最高原則,至于射中紅心……除非偶爾撞大運,否則根本是不可能的。
每次射完,全身幾乎脫力,手抖得象篩糠似的。
普通人若是到達這種體力的極限,至少需要兩三天才能恢復過來,但關寧顯然不是普通人!
每次到達極限之后,他都用積分補充能量,此時的他,能量基數比較低,只要1個積分,能量血槽便會再次滿血,而隨著能量血槽的回血,五感與靈智的損耗也會得到一定補充。
補充完之后,再練200箭……
全身又一次脫力,再補……但這次補完之后,今日之內他便不會再練了。
欲速則不達,他明白這個道理。
如此反復,三天之后,用掉了6個積分(還剩50個積分),他的數據終于刷新成了:能量0.7/0.7;五感1.1/1.1;靈智7.0/7.0。
能量上限提高了0.1,其余兩項均無變化!
他此時射出的箭大部分已經不脫靶了,搭弓射箭的穩定性亦大大提高,成效是明顯的,但他明白,自己離神射手的距離至少還差著十萬八千里!
越往后,將練得越苦,積分消耗也越大,而提升則會更加緩慢與艱難!
一同在練武場操練的護院們見過關寧練箭的過程后,欽佩之余亦大為驚詫,因為在他們的印象中,關寧只是個弱不禁風的懶人,突然練箭練得這么勤快,莫非是中了邪?!
積分消耗得很快,那意味著接下來的日子,要努力賺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