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的主要任務,那就是生產資源,管理資源,調動資源。”
“在我看來,后方就是屬于戰略層面的東西,那是長遠規劃,那需要一個統一長遠并且可持續的發展策略。”
“這是屬于宏觀方面的規劃,可以積累優勢。”
“而前方,那就是消耗資源,利用資源,掠奪資源。那就屬于戰術層面。”
“因為前方的戰事,它是不確定性的,你能知道什么時候會突發一場戰爭嗎?最重要的是,戰術層面的東西,不能積累優勢。”
“而且我這個理論還可以完美的解釋,什么叫做戰略高于戰術!”
“從資源角度看戰爭,資源耗空,就是兵敗之日。”
“經營后方,這就屬于戰略層面,這就屬于廟算層次。你只要把后方經營好了,你就可以源源不斷的生產出資源。”
“理論上,只要你能夠不斷的生產耕地,生產人口,生產武器,訓練軍隊。那你永遠就立于不敗之地,因為你的資源永遠不會被消耗一空!”
“你就可以持續發動戰爭。”
“而你如果只關注在前方,不關注后方,比如像項羽一樣,只逞一時之勇,那就可能會造成前方勝利,而后方崩潰。”
“前方勝利雖然可以給你掠奪很多資源,但前方在掠奪資源的同時,它也在消耗資源。”
“從資源的角度來看,只要你達不到以戰養戰的程度,那么這種戰術層面的平衡遲早會坍塌。”
“所以項羽的后方一旦出現問題,失去了后方的職能,尤其是失去了生產資源的能力,那么項羽的資源很快就會枯竭。”
“當項羽的資源枯竭為零時,那就是崩盤之日。”
“而垓下之戰,其實也就印證了這一點,項羽后方,生產資源能力出現了巨大的缺失,沒糧了!”
“只是簡簡單單一個糧食的維度出現問題,就讓整個生產資源的環節全面崩潰,所以項羽他雖然兵強馬壯,卻不戰而敗,驢車漂移。”
“再來看一看李世民的淺水原之戰,李世民擁有著強大的后方,可以源源不斷的生產出資源供給前方消耗。”
“但李世民的對手薛舉父子,他們卻沒有雄厚的后方資源,所以李世民跟對方拼消耗,拼到了對方資源枯竭。”
“這才打敗薛舉父子。”
“所以在我的體系里認為,實戰型統帥,精于前方作戰,他們的主要本領就是:消耗資源,利用資源以及掠奪資源。”
“那就是提高資源的轉化率,把資源轉化為戰力。”
“而廟算型的軍事將領,他們的主要能力是放在經營后方,擅長:生產資源,管理資源,調度資源。”
“他們就是提高資源的生產率,把盤子做大做強。”
“戰略層面高于戰術層面,怎么理解呢?”
“從我這個體系來說,那就可以理解為,廟算型統帥,戰略層面的這些統帥,他是可以讓自己的資源無限正向成長。”
“他們無論輸多少次,只要他生產資源的能力沒有被打破。”
“那么廟算型統帥,仍然可以繼續下一場戰爭,一次的輸贏,他們完全不在乎,也動不了他們的根基。”
“這就是李淵對戰薛舉父子時,李淵可以敗,李世民被差點團滅,但唐朝沒事的原因!”
“因為李淵是廟算型統帥,李淵輸得起,而且輸多少次都沒關系,只要后方沒事。”
“而實戰型統帥,戰術型統帥,他們最大的能力也就是減少資源的消耗,提高資源的轉化率,盡可能的掠奪更大的資源。”
“但如果達不到以戰養戰的程度,達不到成吉思汗那種程度,你就永遠無法戰勝廟算型的統帥。”
“因為在理論上,這些戰術層面的軍事統帥,他總有一天會把資源耗空。”
“資源清空,戰爭結束!”
“項羽就是如此,百戰百勝,最后一次輸了,卻永無翻身之日,因為資源耗空了。”
“李淵和薛舉父子也是如此,李淵敗了,李世民被團滅都沒事,完全可以再來一場。可是薛舉父子呢?輸一次,就直接被一波推平了。”
“你覺得薛舉父子還能東山再起嗎?根本不可能,因為他沒糧了,他沒有生產資源的能力了,他們打不起仗了。”
“這就是為什么戰略高于戰術,廟算型統帥一般強于實戰型統帥的原因,因為兩種統帥擅長的領域不一樣,一個是生產資源,一個是消耗資源。”
“怎么樣?”
“我這個理論還說過得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