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未完,請翻頁)
也絕不看到事情會卡在這種細枝末節之上。
最終還是趕在十八、十九日兩天里,李知誥如數交付三千匹軍馬,使新編右神武軍如期于二十日踏入西征的路途。
李知誥除了下令沿途城寨加強防備外,也令部將陳雄率三千馬步軍沿路監視右神武軍的舉動。
也同樣是二十日,蘇烈護送兩萬多羅山平民,魚貫走出羅山城,踏入東遷樂安、潢川、新經等縣的路途,于二十二日,將羅山城交給襄北軍駐防管治。
大概也是受兩次長期圍困都沒有得到善果的刺激,在二十二日棠邑軍全部撤回到谷水河東岸、交出羅山城之后,李知誥便率部進攻谷水河入淮河河口的期思城。
一開始就打得格外猛烈。
旋風炮推進到期思城下,主要用散石彈壓制守軍,李磧、鐘彥虎兩員猛將都直接趕到城下督戰,甚至親率精銳直接輪番附城強攻。
或許是期思不是壽州軍守御的重點,僅有五千守軍駐防其中,也談不上兵強馬壯,又或許是溫博率部的投附,重創期思守軍的斗志跟士氣,又或者是在兵部侍郎李長軍的監督下,又或者是羅山守軍這只到嘴的鴨子飛走令襄北軍將卒上下內心里都憋著一團火,進攻期思時作戰額外勇猛,最終付出兩千人的傷亡,從兵臨城下鋪陳戰械到攻陷期思城、迫使守軍三千多殘卒逃入河口,僅用了四天時間。
對襄北軍來說,攻下期思城,前鋒兵馬越過淮河,進入蔡州南部地區,就與桐柏山另一側、南陽(鄧州)北部的方城守軍,打通聯系。
這也意味著李知誥隨時可以集中精銳兵力,逐一攻陷蔡州諸縣,然后再往北、往東擴張兵鋒。
然而到元月三日,率部進入期思城休整的李知誥以及計劃近日動身返回金陵的李長風,卻突然接到信報說新編右神武軍在滄浪城下滯留超過三天,無意動身繼續沿丹江而上開赴荊子口。
滄浪城乃均州舊治所在,前朝中期便毀于戰火。
還是在荊襄戰事期間,韓謙調集資源在丹江與漢水交會的東北角,重新修建了滄浪城,并在荊襄戰事前期阻止梁軍全面控制丹水沿岸,發展至關重要的作用。
也由于梁軍未能及時控制丹水沿岸,才有后來的淅川城守衛戰。
雖然滄浪城位于漢丹之交,但最初重建時城池規模窄小,又由于淅川城更能兼顧到荊子口及武關兩處的防線,重新設置均州之時,便將州治設在淅川。
不管之前的鄭暉,還是之后的柴建,都將牙帳設于能兼顧兩線防守的淅川,滄浪城在過去七八年間的發展一直都較為緩慢,目前才加修了一道夯土城墻,將早前幾座小堡圈圍起來,城池規模擴大到六百步見方。
由于均州新置后人口依舊處于一個極低的水平,再加上南岸的駐軍城壘發展更久,使得滄浪城即便占據水陸便利,但就目前來說,還是鄧均之間一座極不怎么起眼的小城。
溫博率領新編右神武軍突然停在滄浪城下不走了,在如此敏感時刻,怎么都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