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需要“節約使用土地、精耕細作提高單產”的特定環境下,漢朝守軍就沒法種田自給自足,更何況劉瑁因為收容了劉璝的潰兵,兵力規模本來就膨脹超過了釣魚城的自給自足臨界線。
更何況宋朝人會開梯田,漢朝人不會,釣魚城內的有效耕地面積都差一倍不止。
一直圍下去,遲早餓死,這個大前提是無法逆轉的。
所以,劉瑁必須另找生路。
“是將來再冒險靠水路,從江州運糧船到釣魚城水門接應,還是再想別的辦法?劉備軍的水軍實力也不知有沒有他們的陸軍那么強,估計他們剛剛占據嘉陵江沿線也不久,上游險灘又多、航道較淺,肯定是造不出大戰船來的。
我們江州水師有長江大船,仗著船好,應該可以彌補士兵不如劉備軍驍勇善戰的劣勢。罷了,到時候要是真缺糧,試試看冒險水路補充吧。只要補充成功一次,就能極大打擊劉備軍持續圍困的士氣!”
劉瑁想得很清楚,圍城戰的關鍵不是真的把人餓死,而是向敵人傳達一個“我能餓死你”或者“你餓不死我”的訊息。只要這個數學模型推演假設能站住腳,那就會對推演不利的一方士氣形成重大打擊。
……
不過,劉瑁并不知道,劉備在讓關羽圍困他的同時,自己后方也遇到了新的問題,讓劉備不得不分出精力去處理和防守。對釣魚城這邊的軍事行動,也只能以繼續圍困斷糧為主,一時不會采取什么白白填人命的強攻。
因為經過兩個月的蜀道遷延,“外面的世界已經開始討董”這個消息,也總算是傳到了漢中,劉備不得不做出站隊。
作為位高權重的漢室宗親,討董是不太合適的,畢竟容易被懷疑為“有吳楚七國之亂的野心”、“想打著清君側的名號行篡位之實”,歷史上劉焉、劉虞也沒討董,只有劉岱表了個態。
但是,對于劉備而言,什么反應也沒有,也不符合他忠義的人設,哪怕只是外交譴責一下,擺個反對董卓的姿態而本人不到場,也比什么都不干更好。
畢竟討董的姿態本身就是進一步強化威望和名聲的好機會。歷史上曹操和孫堅靠著“堅決討董”拿下了多少天下美名,這個粗淺的道理劉備自己肯定也懂。
所以,他會讓首席心腹謀士李素,想想看辦法,有沒有不被朝廷懷疑為“假借清君側奪皇位”,同時又正名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