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還別說,袁術這種不與民休息的隨意擴張,眼下就給劉備和李素制造了好幾個麻煩——按說,京兆尹的轄區,是包括了武關道的六百里山區的,也就是包括武關和商洛二縣。
但現在,因為之前袁術被董承誘惑了想來竊取勝利果實,所以武關道六百里的三縣,全部落入了袁術手中。
更有甚者,當峣關的李別被李應調回來防御張飛后,每過幾天,連峣關內的藍田縣也被袁術軍大將紀靈占領了。隨后幾天,大約是四月下旬、劉備在圍城長安的過程中,紀靈本人守住藍田和峣關,分出橋蕤繼續往西北推進,最近占領到了長安附近的杜陵縣。
沒錯,就是唐朝詩人杜甫自稱“杜陵野老”的那個杜陵,那地方在長安城東南方向,距離長安只有六十里路。這個縣的地名之所以加個“陵”,是因為這兒是西漢宣帝的陵墓所在。
換言之,在劉備和李傕卯著勁兒廝殺的時候,袁術的先頭部隊已經悄咪咪占到長安東南遠郊了!要不是當時紀靈、橋蕤都匯報給袁術,表示李傕還有數萬死士,袁術不想損失太多嫡系兵力,加上紀靈橋蕤的兵也沒比李傕強,單挑不過。
所以袁術所以指令紀靈橋蕤觀望、等劉備跟李傕兩敗俱傷,消耗得差不多了再搶人頭,否則說不定橋蕤早就協助劉備對長安展開攻城了。
當時劉備和李素也注意到了袁術的小動作和紀靈橋蕤的存在,但考慮到他們也是打著漢臣的旗號一起來討賊的,所以除非劉協下旨宣布袁術是朝敵而非勤王,否則劉備也不好主動做出攻擊友軍的動作,給其他諸侯留下口實。
而最后的結果,大家也很清楚——劉備軍構筑攻城裝備和工事,加上圍城佯攻,花了足足十幾天,可最后的決戰致命一擊,卻是一天之內就秒殺了。
所以橋蕤根本沒反應過來,帶著兩萬兵馬在杜陵縣干等了幾天,得到劉備發力的消息時,城已經被破了。劉備占領長安的既定事實已經造成,外交困局就丟到袁術那一側了。
袁術這時候再想搶,一來是劉備消耗似乎沒有想象的那么大,袁術前線的四萬人也打不過。二來么袁術如果主動對已經得了皇帝勤王授權的劉備動兵,那袁術就提前成為朝敵了,他要是想這么干,還不如先攻破雒陽弘農把皇帝殺了自己稱帝先。
于是雙方就這么隔著六十里、敏感地對峙住了。劉備絲毫不擔心袁術搞事情,打完仗就可以把大部分軍隊先徐徐撤回益州,以減少災年關中地區的糧食消耗速度。
袁術要是想留下四萬人、靠著武關道六百里山路運糧維持,那就維持著吧。反正藍田、杜陵這幾個縣的產糧,肯定是養不活四萬軍隊的,藍田杜陵今年也算是災區。
所以對峙到臨近五月中旬,袁術看沒機會,也把前線的大部分兵力撤走了,四萬人只留下了一萬多人,最善戰的紀靈也走了,只有橋蕤被袁術瞎幾把表為“京兆尹”,留守袁術軍投到的京兆五個縣。(當然袁術的這個自表劉協并沒有答應,劉協只封了李素京兆尹)
這也就成了劉備和李素下一階段治理京兆尹地區的另外一個難題:
京城周邊的地盤,出現了兩個京兆尹。
李素這個正牌京兆尹,下轄長安、池陽、高陸、萬年、陰磐、新豐、鄭縣、下邽、鄠縣,一共只剩八個縣。
橋蕤這個冒牌貨,居然也竊據五個縣。
只不過李素暫時不想打嘴仗也不想主動挑釁。今年直到秋收之前,救災是最重要的。而且一旦交惡,導致劉備軍剩下的近十萬人馬不能撤回益州、要繼續留在關中對峙打仗,對劉備軍的后勤壓力損耗也太大了。不是維持不住部隊,但維持住部隊的代價起碼是今年再多餓死二三十萬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