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人的淳樸,是潮長長先前從來都沒有體會過的。
潮一流“走投無路”,逃回山村修養的這一個月,村里人還和以前每年清明見到他的時候一樣熱情。
有過之而無不及。
過去的十二年,這個只有二三十戶人家的小山村,一共出了三個大學生,去的都還是挺不錯的學校,不出意外的話,今年還會有兩個。
這比潮爺爺落葉歸根前,打從有高考開始算,村里出的大學生加起來還要多。
山村的人,把這件事情,歸功于他們村出了個“流子”。
這里人的“愛稱”有點奇怪,喜歡在名字的最后一個字后面加個子。
要是沒有“流子”給修了路,村里的孩子每天上學來回要走二十公里的上路。
要是沒有“流子”給修了希望小學,就算每天走二十公里山路,也沒有正兒八經的學校和老師。
潮一流雖然出院了,仍然需要臥床休息。
村里人一個賽一個的熱情,挨家挨戶輪流做了飯送過來。
平時過年才會拿出來的肉,都和不要錢似的放。
還有各種以形補形的大骨湯豬蹄什么的。
中國基礎網絡發展傲視全球,并不存在什么偏遠山村沒看新聞,不知道潮一流已經不是什么首富這樣的事情。
但村里人的感謝,是實實在在的,就像每次送飯,都會把飯壓得比年糕還要實在。
潮長長一開始也不明白,潮一流為什么不愿意住盧境碩的房子,這么大老遠地,重傷未愈,還要往山上跑。
想想水淼淼“送”他離校時的場景,再看看村里人這一天天的,變著花樣往這個一貧如洗的家里送飯。
沒有一個人,臉上掛著一絲一毫的勉強。
村里人自發排了個班,一日三餐,哪一天,哪一頓都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有比較近的幾戶人家,早飯做好了,就想著過來問問潮長長一家吃了沒。
每到這時候,安排到那天來送飯的那一戶,就會和在公司被搶了訂單一樣:“這都十幾年了,好不容易有機會給流子做頓早餐,你沒事兒在這添什么亂。”
村里人不是不知道,潮一流從首富變成了首負才來的這個山村,但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變,潮一流回來了,就還是改變全村人命運的那個“流子”。
潮長長驚嘆于這里家家戶戶的熱情,更驚嘆于他們的記性。
他之前就來過一次,十二年前,六歲。一共也沒有待幾天。
可就是這么短暫的曾經,幾乎每一戶來送飯的鄰居,都能講出點“長子”小時候的故事。
村口娟家嬸子說:“我們長子現在都這么大了,上會見還是個小不點。”
村尾榮家嬸子說:“長子小時候長得可水靈了,比我們村里的女孩子都細皮嫩肉的。”
……
除了“腸子”比“流子”還要更加難以讓人接受一點,其他的每一個字,都像冬天里的暖陽。
這一刻,潮長長好像明白了爸爸為什么要來這里。
村里幾十戶人家,有一半都姓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