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風》這首詩就是出自《邶風》,正如孟子故意說的那句一樣,光從詩文本身,很很難了解到其潛臺詞的。
這一點在序文里就交代得很清楚了。這位母親生了七個孩子,等他們長大成人了,于是就準備改嫁。盡管沒有說明是什么原因要改嫁,但就是要這么做。
對于子女來說,這是一個很尷尬也很難受的事情,正所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雖然無可奈何,但心里還是有怨氣的。
高子所問的問題,就是說這兩首詩的作者都對父母心里有想法,但是為什么《凱風》這首詩卻沒有怨氣。
孟子微笑著解釋了起來。
《凱風》這首詩中,因為母親的過錯小;《小弁》這首詩,卻是父親的過錯大。
父母過錯大,卻不抱怨,是更疏遠父母的表現;父母過錯小,卻要抱怨,是反而激怒自己。
疏遠父母,是不孝;激怒自己也是不孝。
孔子也說過:舜是最孝順的人吧,五十歲了還依戀父母。
聽到這里,告子忍不住說道:“你特娘的真是個人才,這都能行?”
看著公都子不善的目光,告子趕緊補充道:“下一條,咱們說下一條。”
于是孟子就又說了起來。
宋牼準備到楚國去,在石丘這個地方遇上了孟子。
因為大家都是老熟人了,于是孟子問道:“兄弟,準備去哪發財啊?”
宋牼露出憂國憂民的神色回答:“聽說秦楚兩國要打起來了,我準備去當和平使者。”
孟子又問了:“你準備怎么去當這個和平使者啊?”
宋牼回答說他準備先去見楚王,勸說他罷兵。
孟子就又問假如他不聽,怎么辦呢?
宋牼回答說如果楚王不聽,他就再去秦國見秦王,勸說他罷兵。在兩個國王中,我總會勸說通一個。
孟子說:“我也不多廢話了,只想知道你的大概準備怎樣去勸說他們呢?”
宋釋回答:“很簡單啊。我將告訴他們,交戰是很不利的。”
孟子說:“先生的動機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卻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