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被歧視,以及黨爭被打壓的問題,使得他們這些人一肚子的怨氣。
喬治三世按說也算是拿到了他早死的父親給他留下的政治遺產當初對托利黨人的承諾,以后會打破黨爭,取消對托利黨不得入閣的限制。
甚至,他也努力學習英語。
所有的貴族都知道,喬治三世真的會英語。
但是,這種政治遺產,一旦用不好,那就會激起更大的憤怒。
現在,托利黨人正在慶賀喬治二世的死,眼巴巴地盼著他們之前支持的世子的繼承者,能夠兌現當初的承諾。
如果兌現,一切好說。
如果不兌現
一直就不答應,是一種憤怒。
答應了,到時候又不兌現,又是另一種憤怒。
喬治三世和布特勛爵都很清楚,一旦繼位之后,不立刻表現出一個鮮明的取消黨爭和取消托利黨禁令的態度,那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可真的要炸一個大的煙花了。
法國人要是沒有在這次的送俘虜活動中,摻雜了間諜,那就見鬼了。可現在又無法拒絕,因為人們不想打下去了。
人們不想打下去,也就使得大順和法國在攻取了直布羅陀之后送俘虜的行為,明明知道就是來送間諜、耀武揚威、找反對派的,但在人們不想打下去的情緒下,又無法拒絕。
因為,拒絕他們來,意味著表達了一種“不談判、繼續打”的情緒。
而法國人派來的間諜,對于那些托利黨人,可謂是老熟人了。到時候,一攪合
英國或許還是英國。
但可就不是他漢諾威家族的英國了。
所以,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喬治三世的當務之急,就是必須在新的內閣中,表現出他的“黨派不爭”的政策,解除對托利黨的禁令。
要讓托利黨看到,這個新國王真的是可以信任的人,一個會說英語的英國人,一個可以用來打壓和報復輝格黨的國王。
而這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仗打到這個份上,沒人愿意來背這個鍋。
誰上臺,誰的政治生命就不會超過三年。
繼續打,要下臺。
趕緊和,還是要下臺。
而且,即便真的下決心,那么就不得不決立刻解決三個問題。
漢諾威是不是英國的核心利益英國會不會繼續為漢諾威流血
這是他這個德國人國王的一處痛點,只要這個問題不解決,不給個說法,那就連后續都沒有。
第二個問題,國債怎么還還還是不還
的確,英國現在欠了四億多兩白銀的國債,但這個玩意兒吧,可以還,也可以不還。
只不過,不還的話,容易被人把頭擰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