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的國富論,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是推理,邏輯,演繹。
而此時此刻,經劉玉注經的國富論20s版,則加上了一些現實的印證、證據。
或者說,扭曲的鼓吹。
使得這本小冊子,更加充滿了說服力。
人,大多數是慕強的。
而很多時候,或者說,在這個時代,經濟學甚至哲學,都是在忙著解釋世界、解釋歷史。
正如伏爾泰等“精中”、“精儒”,乃至于法國重農學派在大談東方制度的優越性
而從大明到大順,一直到現在為止,其富庶的形象、神奇的瓷器絲綢棉布、優雅的茶葉漆器等,都使得很多歐洲人在琢磨,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東方的富庶。
大順窮不窮
窮。
送到西南山區、送到甘肅荒涼地、送到鹽改之前的兩淮鹽戶那,體驗一圈,就知道什么叫貧窮了。
大順富不富
富。
至少外在形象是富庶的,茶葉絲綢、精巧棉布,這些東西都是標準的文化輸出,無一不在海外宣揚著大順的富庶。
富庶,總得有原因吧
既然是解釋世界,那么總有不同的角度。
現在這本小冊子的角度,或者說劉玉扭曲的注經,是從什么角度切入的
大明也好、大順也罷,土地是不是具有排他性的所有權
大明也好、大順也罷,土地是否在所有者無法履行稅務義務和債務義務的時候,可以將他所擁有的排他性所有權的土地用來履行稅務義務和債務義務
大明也好、大順也罷,是否對棉紡織業進行過補貼是否對棉紡織業給予補助金支持
大明也好、大順也罷,是否有專門的法令,禁止四川搓棉花、或者禁止廣東搓絲綢
大明也好、大順也罷,是否針對幾乎所有的商品,征收消費稅
現實里有沒有,是一回事。
理論上法律上名義上有沒有,又是另一回事。
理論上,大明是擁有內部統一市場的。
現實里,三十里一鈔關、五十里一稅費,以至于出現了去某地賣東西,走到一半覺得再走下去要把褲衩賠進去,連貨都不要了連夜跑路的事。
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名義上,包括大順在內,其“稅率”是很低的。
地方上沒錢,攤派也好、火耗也罷,朝廷那是標準的“君子遠庖廚”,朝廷名義上的稅率,就是低。
甚至于,名義上,連孟子的十而稅一都沒達到。要知道,低于十而稅一,孟子直接認定為蠻夷,因為蠻夷沒有組織度、沒有行政機構,所以才能二十稅一,而一個正常的國家搞什么二十稅一、三十稅一,那就快滑向無能且低行政能力的蠻夷了。
說句難聽的,哪怕是后世信息傳播極為發達的時代,很多人對遠方的了解還是基于自己的想象、甚至動輒想成理想國。
于此時,那就更不用提了。
而劉玉扭曲的“注經”,抓住的就是這一點。
把東方在西方通過茶葉絲綢等表現出的富庶,歸結為“自由貿易”。
或者說,歸結于國富論原版的諸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