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吧,槍斃我吧。我不會慚愧、更不會羞恥,反而在死前依舊可以驕傲地揚著頭我的事業,是在為英國人民謀福祉。英國奉行的是生產者的哲學,卻不是國民的、消費者的哲學我在為我認為正義的事業,用我自己的方式走私而與錯誤的、黑暗的、可恥的、壓迫的舊英國,戰斗
走私無罪
逃稅有理
這,才是可怕的東西。
這,也就是經的作用。
在沒有“經”之前,走私販子不是那么理直氣壯,雖然他隱約覺得自己未必做錯了,但因為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持,所以終究還是有些道德上的負罪感。
有了“經”之后,那么也就把最后一點道德問題給打消了。道德嘛,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道德,重商主義時代試圖塑造的道德,和自由貿易是正確的環境下的道德肯定不同。
于是,王黨的核心成員們,在這個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候,必須要明白,自己該怎么做,才能讓王黨真正坐得穩執政者的位子。
于是,王黨核心中的核心,喬治三世,向他的近臣們詢問著這本小冊子的內容。
實際上,喬治三世只是看了六條建議中的兩條,后面的他并沒有看。但這兩條,正是整個小冊子中提綱挈領的精髓。
他想問問臣工們的意見。
布特勛爵只能搖頭道“我的陛下,戰敗已是不可避免的。從海軍傳來的最新消息,中國人再度向這邊增兵,又增加了幾條軍艦,甚至還有嶄新的戰列艦。”
“可悲的是,中國的周邊,并沒有一個法國或者西班牙,也就是沒有一個能夠威脅到他們的敵國。他們可以從容不迫地將他們所有的主力戰艦,調到這里。”
“這本小冊子,顯然,背后有中國人的影子。正如他們在愛爾蘭扇動自由貿易和反叛一樣。”
“但,這未必是一件全然的壞事。”
“至少,可以確定,中國人的底線,是我們戰敗、放開關稅。只要我們答應他們的底線,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應該不會幫助法國人登陸倫敦。”
“當然,前提是我們答應他們的條件。”
“我的陛下,這并不是個兩難的選擇。”
“因為,兩難的選擇,是兩者相近。”
“而現在”
“是讓法國人登陸倫敦、讓王位僭越者勾結托利黨人復辟”
“還是答應中國,承認戰敗,接受中國的關稅國債兌付償還計劃”
哈利法克斯伯爵則補充道“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中國人想要的,只是貿易。如果我們放開關稅,允許中國的商品在不列顛的每一個角落售賣”
“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方面,會保護我們免遭法國的入侵”
“我的陛下,正如每一個馬基雅維利主義者,必然會反對馬基雅維利一樣。”
“而每一個真正的科爾貝爾主義者,一定最反對科爾貝爾,如果他不是法國人。”
“即便現在中法結盟,也不見得中國人就會喜歡高關稅和對國產工業替代著迷的法國。”
“中國的那位公爵,雖然一直在叫囂著自由貿易。但他所說的自由貿易,指的是中國的棉布進入英國,卻絕對不是法國的呢絨進入英國,即便如果后者也是自由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