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來說,這個基礎的打造,并不是從現在開始的。
而是從很多很多年前,劉玉參與大順和羅剎的邊境戰爭時,就已經開始了。
先是大順和羅剎的戰爭。
然后專營毛皮之利的鯨海公司成立。
劃界之后的對羅剎貿易,毛皮開始流行。
海獺皮的超高利潤,和海龍皮的風靡,促使鯨海公司不斷尋找毛皮。
憑借大順這邊的手工業優勢,以換,來對抗羅剎國窮吊的搶,將羅剎毛皮商人從鯨海驅逐。
鯨海公司獲得了原始積累,大順的肥皂甘油等產業興起,又促使鯨海公司除了要毛皮還要極低動物的油脂。
對海獺皮的追逐,終于跨越了亞洲,因為亞洲基本沒了,開始在美洲收購毛皮,擴大利潤。
因為高質量的毛皮、值錢的油脂,都在北方苦寒之地,使得鯨海公司急需糧食、防壞血病的水果、以及一個優秀的冬營越冬溫暖地。
強制遷民、以屯墾方式強制征收糧食的方式,在西海岸的一些據點失敗,大量的農民跑路,證明“逃奴法”和“佃耕制”在地廣人稀的地方行不通。
促使鯨海公司轉向檀香山,希望利用檀香山的人口,他們開拓所需的糧食后勤補給,同時作為冬季的越冬地。
對檀香山的滲透、生產工具和組織術的傳入,使得大順對西海岸的開拓擁有了一個中轉站和補給站。
之前二十年在西海岸換毛皮的交易,也為大順這邊了還算不錯的交流環境,也培養了一批能夠和西海岸原住民溝通的翻譯。
天花流行后的、以兒童為培養皿的牛痘接力,也為大順塑造了一個相當不錯的形象這份接力能出現的深層原因,是大順勤勞的勞動人民打造的發達的手工業,使得鯨海公司算了一下,用商品換毛皮,比自己捕、比搶,利潤都高,且高得多。
歷史上,俄國哥薩克,欲換而不能,只能靠搶,或者靠哥薩克化村社拉人頭入伙的方式,弄了一堆畫十字都畫不明白的“萬物有靈論哥薩克”、“薩滿哥薩克”。
大順這邊的條件,顯然就好的多。
至此,這二三十年的基礎打下來,如今大順這邊也開始了黃河新水道工程這個工程,絕對是此時的超級大工程,可能要斷斷續續花個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
這一切,終于使得大順的西海岸殖民計劃,可以開始了。
而整個這個計劃的“導火索”。
能,也只能是“淘金熱”。
導火索的任務,只是將事件開啟。
而整個西海岸移民計劃,實際上,是按照老馬批判過的“正統殖民術”來的。
簡單來說,直接將西海岸的荒地,國有化。
通過行政命令,人為扭曲土地的價格。不扭曲的話,西海岸的地,就現在來說,一兩銀子1000頃,都沒人要。
以礦業、金銀銅礦為,通過人為扭曲的土地價格,迫使每個前往西海岸的一文不名者但凡家有洛陽城外二頃田,斷不會跑到西海岸干活的必須要付出足夠的勞動,方可換取貨幣,從而購買一塊屬于自己的土地。
而購買土地的錢,又進入“移民基金”,從而形成接力先去的人,干活,買地。買地的錢,做移民基金,再移新的人過來,繼續干活、買地,從而滾雪球。
既可以防止出現英國殖民地的“圈地新大陸地主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情況。
又可以確保在北美這塊土地生產資料唾手可得的地方,仍有源源不斷的工資勞動力。
而又因為跨越太平洋,成本實在是太高,高的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