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糧食可以自給自足、圍墻城邑等雛形建了起來,耕地開墾數量和存糧已經可以接納新的移民,這里才出現了生機。
只不過,在這里,歷史的進程是被加速的。
歷史的聚村成邑、乃有工商。
在這里,被加速為新一批移民可以保證糧食開始,就開始進行工商業改革。
頂點小說
通過朝廷扶植等方式,迅速完成了原始積累,四十多個各種各樣的工商業合作社,迅速搶占了釀酒、箍桶、木材加工、造船運輸等關鍵行業。
雖然一開始規模不大,但從一開始就是奔著打碎傳統手工業模式、直接上分工制手工工場的路子去的。
從上游的木材加工、到下游的造船箍桶、再到釀酒種土豆,在官方的干預和扶植下,直接取消了手工業一步步發展的過程。
而是采取新學派的技術人才,融入當地合作社,二十戶起步雇傭新來遷民的方式。
簡單來說,一步到位,直接讓技術人員成為資本家。但又通過合作社模式,使得當地人和技術人員利益糾葛在一起,共同管理按股分紅、所有權屬于小圈子集體的模式。
作為第一批“開拓者”的回報,第一批開拓者的合作社,是批了大量荒地作為集體資產的。
這也使得第三批開始的新移民,都必須要經歷一個在地里挖土豆、或者去山上砍樹、或者去鋸木板的過程。完成這個過程,才能賺到錢,購買土地,由無產的工資勞動者,躍遷為百十畝地的小資產者自耕農。
靠著這種方式,uu看書完成了有如東海岸依靠黑奴一樣的快速發展。
只不過,這里和大石山以西的金礦區,還有些不同。
因為這里的軍事和地緣意義,朝廷對這邊進行了補貼,包括遷民補貼。補貼在了船票、穿過山口的再遷徙等上面。
也正是靠著這種補貼、以及這種強制維系資本的社會關系的政策,使得這里在短短五六年內,迅速成長為北美大河上游地區的第一城市。
維倫德里對此當然是感慨的,因為短短五六年時間,這里的人口實際上已經超過了法國在北美的通知中心,經營了一百多年的蒙特利爾。
也正因為他知道法國在東海岸的情況,所以他沒有任何想要挑起戰爭之類的想法。即便說,大順這邊在毛皮貿易問題上,有“截胡”的現象,他也不想爭論此事。
不管怎么講,他心里看到這里的發展和人口,是無比矛盾的。
于個人利益來講,其實,只講個人利益的話,他和荷蘭東印度公司不歡迎荷蘭人去南洋的心態是一樣的。
他也希望法國人越少越好。人越少,就越沒有人和他競爭毛皮生意,他的利潤就越高。人越多,越麻煩,尤其是本國人。
不管是走私、私自收毛皮、新建公司打擦邊球貿易等等,都會防不勝防。這一點,荷蘭人在南洋的時候,頗有心得,以至于有段時間私商幾乎控制了日本的銅貿易。
但如果加上民族、國家之類的意識肯定是本國移民越多越好。
只是,顯然,你不可能指望一個以股東利益為第一位的、早就被劉玉培養好的北美毛皮人參豪強們,會有這么高尚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