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倒是,這種更具象的、更容易理解的、更容易被普通人所方便想象的、實質上把包含生產關系的工業化社會濃縮成的“生產力”概念,具備很強的傳播能力。
而這種傳播能力,又和大順的現狀息息相關。筆趣庫
大順的現狀,又有許多不同的解讀方式。
而劉鈺的“國民財富總和”的解讀方式、以及大順在工業化之前的畝產基本已達牛耕鐵器時代的峰值的現實,又使得這種“工業化”的“生產力”概念,更加清晰。
以華北地區為例。
兩年三熟、精耕細作,相對于一年一熟、粗獷農業來說,是不是生產力的進步
你要說,不是,要拖拉機機械化大生產加化肥,才算是生產力進步,那也不是不對,但現在是不具備現實意義的。
假設,兩年三熟,平均畝產150斤,種一定的面積,需要10個勞動力。
而一年一熟、粗獷農業,平均畝產100斤,種一定的面積,只需要3個勞動力。
但是,這對人少地多的北美,或者說工商業人口不足的北美、英國、甚至法國等,一年一熟是正確的。
這對根本不缺潛在的工資勞動者的大順,兩年三熟、投入更多的勞動力,才是正確的、具備現實意義的農業革命在英國才叫農業革命,在大順那叫畝產倒退。
問題在于,即便如此,在華北地區,即便在兩年三熟需要更多勞動力的基礎上,宏觀上,依舊很多人是“宏觀上的無效勞動”。
即便說,搓兩年三熟到此時的精耕細作極致,依舊不需要這么多人。再減少個幾百萬農業人口,總糧食產量不會有任何影響。
這,就是劉鈺鼓吹的“工商業容納更多人口轉化為有效勞動”的現狀基礎。
也即是那種描繪出的粗陋的工業化為生產力的未來的基本模樣便于想象,人們可以理解為為農者戶均30畝地,而戶均之外的人都在工商業中勞作。
即便說,已經壓縮到了戶均30畝地、精耕細作、兩年三熟。戶均30畝地,并不多,因為還要考慮牲口的牧草地,沒有牲口的精耕細作連基本糞肥都不夠。
饒是從“五口之家、百畝之田”,壓縮到了“五口之家,三十畝地一頭牛”,縮水了三分之一,甚至還可能繼續縮。
以山東為例,壓縮成這樣,實質上山東依舊還能拿出來將近1000萬的人口,在保證農業糧食產量不變的情況下,投入工商業山東馬上就要到人均3畝地的鐵器牛耕時代的崩潰紅線了,而“五口之家、三十畝地一頭牛”的另一個說法其實就是農業人口人均6畝地。
所以可以簡單地推斷出在這個“解決無效勞動”的“工業化”的模型中,至少要構建一個“山東至少大幾百萬人
以工商業為生”的社會模型。
這,是一個大順實學派的人,可以理解、并且篤信可以達到的模型。
當然,這個模型,在大順實學派一些人的思考中,又是以前面說的“馬爾薩斯經濟學”為基石而推導出來的:所謂的“有效需求”概念下的對外貿易、一戰勝利果實、本國的實利階層、軍官團士兵、生員、地主、貴族等。再加上激進派中的一部分把“有效需求”里加上均田小農等,理論上是可以支持一個“數百萬人的工商業社會”的模型,且不崩潰的。
這不是說這個模型就是正確的。
而是說,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也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
大順這些實學派,現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是什么樣
在這種條件下,讓他們去幻想一個真正工業化的模樣甚至連抄都沒處抄、眼見都沒機會眼見。
這和那些只能理解超光速、蟲洞、太空戰艦時代卻依舊是近現代內核的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