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狂造100艘戰列艦、400艘輔助船,打到歐洲去,開關貿易。
要么,口岸通商,歐洲買什么、自己賣什么。
因為印度的棉紡織業,并不比中國差太多,依舊是可以碾死歐洲的存在。
東印度公司,可以去印度買布,回歐洲賣,把財富、資本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印度對歐洲資本,是有利可圖的買外國貨,賣給本國人,也是有利可圖。
而對中國而言,成本和收益,其實并不成比例。因為,中國這邊,沒有一個“買印度布,賣給本國人”的有利可圖的中間過程。
也就使得,要么,在開國之初,開拓時候,下南洋,硬剛奧朗則布的莫臥兒帝國。
要么,就只能等著歐洲買辦因為有利可圖,一點點在印度站住了腳跟。
但是,開國之初,即便下南洋、即便出了個天才皇帝,去硬剛奧朗則布的莫臥兒,勝算幾何投入多少多少年能收回本
英國在印度站穩腳跟,是“買辦”的勝利。但其本質,也是英國生產力落后的勝利。
但凡曼徹斯特的棉紡織業水平,不要說趕上松蘇,就是能趕上魯西北,東印度公司買印度棉布的貿易,就得讓東印度公司的所有股東,把褲衩賠進去。
靠著人民的勤勞、兩千年手工業的積累、小農經濟下的白銀貨幣稅倒逼小農發展副業的“無意識的經濟政策”、以及物價革命傳導的最遠一環,大順用海軍拿到了商業霸權,也即拿到了手工業時代的工業霸權。
但是,這是不是說,大順這邊,就非常喜歡自由貿易或者說,把自由貿易,視作政治正確
顯然,這又不是的。
因為,在18世紀、19世紀,資產階級的任務是什么
是塑造一個世界市場。
而,簡單的“集合”數學,就可以知道,“國內市場”,包含在“世界市場”之內。
一個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國內市場”,如果并不在這個“世界市場”之內,那么這個“世界市場”,就是無意義的、不成立的。
那么,對大順而言,“國內市場”,到底是個什么問題
自由貿易,對大順又意味著什么
只以太子之前折騰過的湖北為例。
靠著川鹽入楚、楚布入川,靠著四川不適合種棉花而江漢平原適合種棉花的地理區別,湖北的棉紡織業這些年有所發展。
可是,即便有所發展,爭得過松蘇
論糧食。
歷史上,從滿清中期開始,湖北的糧食就已經不能自給。
而松蘇,靠著劉鈺的帝國主義手段,拿到了南洋米、東北高粱,谷賤傷農到農民開始大規模棄稻卻依舊能夠利用海運保持米價低廉。
湖北怎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