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是什么新技術的使用。
也不是什么自由貿易學說的傳播。
而是廢漕改海。
交通、物流的改變,才是大順這二三
十年劇變的最直觀、最顯著的變化。
揚州,廢了。
曾經繁華的號稱小揚州、小景德鎮的魯西地區,混成了后世的“國家級貧困縣”。
而魯西地區一直瞧不上的、視作“東萊子”的膠東地區,則因為海運和膠州到濟南的試驗鐵路,開始嘲笑魯西北是“山東的青藏高原”。
再往前點追述,那就是“鑿空西域”的價值,越來越低。
伴隨著航海術的發展,鑿空西域除了軍事和政治價值,其經濟價值,已經完全不可能與漢唐相比。
這就是劉鈺當年和皇帝說的“彼之西域為西域、吾之西域為南洋”的內在邏輯。
運輸成本。
任何理論,不考慮本國的物質基礎,那么總會搞成邯鄲學步、刻舟求劍。
貿易理論也是一樣。
正如老馬諷刺那些跑到澳洲帶去三千男女的人,說你把資本和人口平移到了澳洲,可你有本事把英國的生產關系、物質條件、耕地情況,平移到澳洲嗎
一樣的道理。
大順本來就是搞“自由貿易”的,在內部是這樣的。雖不完美,至少比起支離破碎、關稅林立的歐洲,東亞的“自由貿易”的氛圍也比歐洲強。
但是。
山川、河流、峽谷、高原,這些大自然的、天然的“關稅”,以及龐大的帝國面積,使得大順內部的“自由貿易”,是以一種遍地開花的形式發展起來的。
然而,一個真正懂“自由貿易”的人,會明白一件事,會預感到新的危機。
那就是
當鐵軌從平原延伸、當火輪船改變了“順流而下”的邏輯、當航海術可以走黑水洋而不是大運河
一場巨大的危機,即將降臨在大順頭上。
這個危機的前提,是老馬說的農村地產的零星分散狀態補充了城市中的自由競爭和正在興起的大工業小農的副業,快速地發展起來。
結合一下大順的現實狀況,也即“和歐洲海運不同的”、“山川河流高原峽谷所組成的天然的關稅的”現實。
大順的手工業,呈現出一種大順特色的形式多點開花、遍地都是、圍繞各省大府縣、依靠“天然關稅”的存在,而形成的星羅棋布的格局。
在改革之前、在鐵路火輪船出現之前。
松蘇、魯西北、江漢、程度、關中、河北、廣東這些地方的手工業,都各有特色,并且至少實現了“本省的自給自足、和本省的市場填充”。
廢漕改海,失去了朝廷投資每年維修的大運河,魯西地區、揚州地區,率先衰敗。
而伴隨著鐵路、火輪船等降低物流成本的新技術的即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