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如此,很多問題才能解決,才能舉國之力來把這件事給辦成。
但,修鐵路、搞基建、甚至修運河,這就不同。
并不是說,所有人都認為,這將是日后朝廷的重點施政方向。要類比于當初大順開國之初北伐遼東的態度,將國家的重點全都放在這方面。
故而,修,還是不修,這首先就是個問題。
修有修的理由。
不修有不修的理由。
李欗認為要修,所以希望劉玉給放個話。
這是一方面。
其次,劉玉本身在實學派這批人中是有極大影響力的,實學派是否可以認為修路是今后除了修黃河之外最大的事這里,暫時并不考慮激進派和復古派的“均田乃天下第一仁政”這種必然會“革命”的思路,而是繼續在保守派的“改良”的基礎上考慮。不是說均田不好、不對,而是說,均田為天下第一仁政這種事,和李欗八字不合。簡單說,他可以政變、可以兵變、可以靖難、可以宣武門、可以京城雪,但他肯定不可能十八騎潛伏商洛山中轉戰萬里均田免糧天翻地覆。
是以,李欗問這話,意思就是在問劉玉你覺得,假如說,有一天在修還是不修的問題上出現了分歧,那么你覺得,實學派會跟我走嗎
修,還是不修,這是首要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則更復雜。
假設解決了修還是不修的問題,那么,怎么修,就有說法了。
這里不談什么征地、什么鋼鐵廠、什么開礦、什么挖煤、什么配套輔助產業之類的問題。
只說個最簡單的。
修路,得要錢。
錢,怎么來
誰出錢
修出來的路,歸誰
誰的收益
如果歸朝廷,錢從哪來
如果不貴朝廷,收益怎么分配
看起來,好像這是小事。
但實際上,這不是小事。
因為,得先清楚,在劉玉折騰下南洋等一系列動作之前,大順的歲入,都快要被沒有印度、北美不交稅的英國趕上了。
就算不刨除掉養兵、賑災、維穩、皇室、官員俸祿等等支出,大順朝廷的財政收入,也就二三千萬兩出頭,大順朝廷,其實窮的一批。
錢從哪來、誰出錢,對大順朝廷來說,就是個不可忽視的大之又大的事。
而既然是大事,那么只要修,多半是要出大事的。
出事,才有可能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