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業,則大不同。
其實也很簡單就物價來說,同樣的勞動量,是把棉花搓成紗的勞動量更“值錢”還是把紗紡成布更“值錢”
劫奪制下的印度原棉和印度棉紗,自然會對大順的原本經濟產生沖擊。
但是,這種沖擊,是可承受的、甚至有利的。前提是大順的海軍,能保證運輸;大順的刺刀,能保證原棉和棉紗的低價。
大量的印度棉紗進入大順本土,再飛入尋常百姓家大順原本專業只為搓棉紗而生的勞動者,并不多。更多的,還是自己紡棉花搓線織布一條龍。
既然同樣的勞動時間,織布比紡棉花賺的更多,那么這種經濟結構的調整,自然是可以推廣的。
一方面,大順解決了“改麥為棉”這個讓朝廷一直頭疼的問題。總有人覺得老百姓傻,不知道自己種經濟作物;實際上恰恰相反,從明晚期開始,朝廷就一直頭疼老百姓自發改種經濟作物導致糧食價格波動的問題。
另一方面,這也為大順此時的危機,埋下了伏筆。
之前三十年的印度殖民,讓印度棉花和棉紗,取代了本土的棉花和棉紗畢竟,有些事在印度能干,而在大順沒法干。劉玉只能在兩淮鹽地圈地種棉,改良棉種;而在別處,小農經濟且朝廷組織力極其低能的情況下這么說吧,要是大順能完成全面的棉種改良,在現有土地制度的前提下,那證明大順的組織力已經不存在任何意義上的“困難”了。想修鐵路修鐵路、想移民就移民。
當然,在印度,有些事就可以干比如組織力控制力不行,那我換個思路,變種大土地種植園不就得了
于是,這三十年間,大順出現了一個龐大的內部市場。
這個內部市場,是對棉紗的需求。
三十年前,大順不存在這樣一個龐大的市場。因為小農經濟下,自己搓、自己紡、自己織。
三十年后,對小農副業沖擊最小的紡紗業,完成了對大順內部市場的沖擊各地皆用印度紗。
這個市場,是如此之大。
大到,走錠精紡機一出線,大順的商業資本、工業資本,立刻明白,這玩意兒要發財
因為這個市場,不只是先發地區那些對外貿易的織布廠需求。
更有一個超過三四億人的廣袤市場沒錯,我機織布或許賣不出去,但是機紗,卻能從松江一路賣到甘肅
市場是如此之大、前景是如此之好。
紡紗,當然是有利潤的。沒利潤,誰紡紗
所以,為啥紡紗的利潤,要讓印度人拿到為什么不直接進口印度原棉,運回來在本地機紡,且賺一筆原棉到棉紗這個過程中的剩余價值
這個問題,還有另一重意思
印度,在這三十年的變革中,在為大順三億多人的經濟體量,棉紗。換句話說,印度有多少人實際上是靠紡紗出口到大順而生存的
大順和歷史上的英國有個很不一樣的地方。
歷史上英國的人口其實也就將將夠第一次工業革命,所以,英國可以允許印度紡紗業發展。因為勞動力就這么多,印度人紡一部分紗,這對英國是有利的。
英國要摧毀印度的棉布,但對棉紗,不一定非要摧毀。甚至允許印度當地建一些紡紗廠。
不是好心,而是因為人口不是太足,干這個就不能干那個,只能選最高端、附加值最高的產業去干。
而大順
嗯。
什么叫人口不足,以至于若是紡紗就會缺人去織布
這個問題,大順這邊是不可能理解的。
反倒是,大順這邊欣喜若狂,他媽的,又能容納至少百十萬的無業人口了
畢竟,紡紗不只
創造了紗工這一個就業。還有機械制造、煤礦、運輸、蒸汽機、建筑材料、住房、照明、玻璃制造等等一系列的產業。
舉個可能最不起眼的例子你都上蒸汽機加走錠精紡機了,你不二十四小時兩班倒你都上二十四小時兩班倒了,摸黑干那你的紡紗廠得要玻璃吧得要照明設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