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圖索驥式的工商業情報收集,要搜集的方向都是劉鈺提前寫好,支付一筆銀子。
都不是什么秘密,只是無人注意到這個方向而已。他寫好了方向,收集起來就很容易。
翻了一下情報書的內容,劉鈺微微蹙眉,上面有個讓他感到有些不安的消息。
英國本地和棉紡織業有關的商人,正在舉行聲勢浩大的請愿活動,希望英國政府放寬對棉紡織業行業的限制。
技術層面上的工業革命開端還未降臨。
而在政策層面的基礎,只怕英國這幾年之內就要打好。
英國的圈地運動,是圈地養羊。
英國的紡織業基礎,是毛呢,而不是棉花,這是英國出口的大宗商品,也是英國手工業的支柱。
然而,隨著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拓展,中國的、印度的棉布,以低廉的價格、優秀的質量、良好的染色,瘋狂地沖擊著英國本土的毛呢紡織業。
棉布又好,價格又便宜,英國本土的手工業,被東印度公司的外國貨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三十年前,受到沖擊的毛紡織業就開始大規模的游行、集會、請愿,最終英國還是頒布了法令:絕對禁止中國、印度、波斯的紡織品進入英國。
然而東印度公司的關系硬的很。
法令歸法令,政策歸政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該販賣還是一點都不耽誤,使得英國的毛紡織業舉步維艱。
十幾年前,南海泡沫炸了,英國的財政出了大問題,工商業受到了泡沫爆炸和牛爵爺金本位改革的影響,出口更是舉步維艱。
泡沫爆炸后,更是出臺了更嚴厲的政策,為了保護本土手工業最大限度地嚴禁進口棉布。
甚至嚴禁英國人穿棉布,不止禁止進口,連穿棉布都不準。
和后世盎格魯薩克遜人鼓吹的自由貿易截然相反,此時的英國是一個“閉關”之國,和大順也差不多。
只是大順是欲自由貿易而無可進口,英國則是主觀主動的只準出口、不準進口。
然而,東印度公司的商人們早就敏銳地發現了一個問題:法令說的是不準穿棉布,那么,如果棉布里夾雜著麻和毛呢,這難道還是棉布嗎?
字母詞匯都是有專有名詞的,如果這塊布是百分之九十的棉布,剩下的百分之十是麻布或者毛線,那么這塊布應該叫棉麻毛混紡布,而不是叫棉布,所以這個法令是有漏洞的。
有了這個漏洞,英國國內開始生產一些混合了麻棉和毛的混紡布,以此逃避法令。
當然,最大的受益者還是東印度公司。
通過組建一些空的紡織廠,將中國和印度的棉布運送到了英國,再以“混紡布”的名義銷售。
全世界都是一樣的,只要法令有一小點漏洞,資本就會把這個漏洞捅成一個天大的窟窿,這個劉鈺往日本運米允許夾雜一些貨物是一樣的道理。
隨著南海泡沫的影響漸漸散去,也隨著棉布的大量走私以混紡布的名義出售,英國本土一些和棉紡織有關的從業人員開始從這個漏洞中爭取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