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部正福便將自己主持改革的思路大致說了所。
控制人口數量、限制結婚年紀、嚴格執行嫡長子繼承制、弟弟給哥哥當傭人等,從而確保土地不要徹底碎片化,使得百姓擁有一定的抵抗災荒的能力。
同時對于已經零碎化的農民土地,不具備長子繼承確保土地不拆的太碎的條件的,則默許豪商、豪農兼并。
雖然鑒于德川吉宗和德川宗春的路線之爭,阿部正福之前口頭上是支持德川吉宗的節儉令、反對德川宗春的‘鼓勵食祿階層消費才能促進經濟’的說法。但其實阿部正福內心是支持德川宗春的路線的。
阿部一族一直致力于進入幕府中樞,出過不少人物。島原之亂阿部正次敢先斬后奏,主動承擔責任要求各藩準備武力鎮壓;黑船事件后,簽訂日美條約的也是阿部家阿部正弘。
既想要進入中樞,也免不了需要鉆營、關系、送禮,財政狀況一直困難。農民身上已經榨不出什么油水了,只能琢磨著從豪商豪農那搞一些,故而經濟政策也傾向于扶植工商、在保證嫡長子繼承制和晚婚制的前提下默許豪農兼并經營、依靠武士這種食祿階層的消費能力活躍經濟。
阿部正福大致介紹了一下,劉鈺內心也就給阿部正福定了性。
大順這邊,因為儒家傳承的文化基因,天然親近西蒙斯第為代表的小資社空想,后世也繼續延續,在文化上天然親近小資社,多數人不喜歡冷冰冰的、理性的科社,當然也討厭資本主義。
這個時代,從何心隱到黃宗羲再到顏元李塨等,都試圖復古,把現有的生產力強行塞回舊有的生產關系里,復歸完美的農業宗法制田園牧歌、仁政下的井田制、手工作坊行會宗法化用溫情掩蓋。
而日本這邊,則可能很親近馬爾薩斯那一套。
日本土地狹小,嫡長子繼承,如《楢山節考》里那般人老了就扔到山里去。
可能若是沒有外部勢力侵入,自行發展下去,多半在封建與資本的交替期內,馬爾薩斯主義會大行其道。
阿部正福的人口政策是一個方面的體現。
再一個就是馬爾薩斯著名的“第三者必要論”,在日本這個食祿武士占據統治性力量的國度,絕對會被宣揚光大。
所謂第三者必要論,就是說:開工廠的,賣的所有的貨物的錢,肯定比發給工人的工資和設備損耗原材料費用等要高,畢竟要賺錢嘛。
這就會導致生產過剩,因為總的貨物價格肯定高于工資,賣不出去怎么辦?這就需要一個第三階層。
這個階層不生產、只消費。比如,武士、貴族、武士的仆從……他們的存在,就能避免生產過剩導致的經濟危機。
所以要保證封建貴族的存在、保證封建食利階層的存在,才能發展工業……
這簡直像是為日本量身定制的。
如果沒有西洋勢力的入侵,各自衍化,再加上日本被大順鎖死在這,無法外擴,也無法廢棄武士,多半會衍化成這般模樣,衍生出這等理論。
單就此時阿部正福提到的他在福山藩改革的情況,這苗頭已經很嚴重了,只是缺乏系統理論。
劉鈺心道,這倒是個完美的可以忽悠日本的理論。商人喜歡、武士喜歡,至于農民,就從下關到這邊一路的考察,已經自發生一兩個就不生了。
當然,大順也喜歡。日本的“第三者階層”對此時的大順,可真是太重要了,就指著他們買貨呢。確實,能促進工商業的發展,只不過促進的是大順的工商業,未必是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