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當然不行。
大順周邊全都是潛在敵人,羅剎、準噶爾、緬甸、雪山、西域、日本、南洋,自然可以保持一支有意義的軍官團,作為皇權的統治基礎。
然而朝鮮弄出一個專業的軍事勛貴集團,是想干啥是準備跨過鴨綠江啊,還是準備收復釜山港
自衛千秋僭越一朝稱臣之后,周邊有啥威脅西洋人的軍艦,連馬六甲都過不了,你搞軍事勛貴,不是準備“帝出乎震”吧
真搞這種軍事貴族的制衡和加強王權,宗主國就會第一時間支持士大夫,換個人上去當朝鮮王。
那么,完全文官體系的朝鮮就陷入了一個怪圈。
不搞實學,朝鮮肯定要完,全面的農民起義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搞實學,必然黨爭。
黨爭,激進派必然被毀滅。
所以,星湖學派必須自己搞清黨,把學派中的激進派,全都扔出去。
但,不管是李瀷還是安鼎福都明白,激進派才是最后的希望。
所以,李瀷提出,讓激進派的弟子,去大順看看,去哪里尋找儒學的答案。
去看看真正的大順,是怎么解決這一切問題的;去學習那些真正的實學學問;去利用大順那邊現成的儒學改革派學問,尋找自身的救國之路。
學派內的溫和派、和稀泥派,堅守本土,以黨爭對黨爭,不要讓舊黨趕盡殺絕,保持朝堂上的力量。
而激進的少壯派,走出去,離開這個是非之地,因為下一場黨爭即將到來,這幾乎是朝中的共識了。
又因為皇明通紀文字獄事件,導致了朝鮮王朝對于走到外面去看看這件事,極端警惕,走正常路線是不可能的。
所以,權哲身等星湖學派的少壯派,只能通過偷渡的方式一般來說,是在仁川、釜山等地的大順商館的伙計,若有病死,則頂替身份,乘坐貨船前往大順。
這是有專門產業鏈的。
一些干這一行的大順蛇頭,直接花錢買命,故意弄死一些人,空出來身份賣錢,也算是大順特色的死魂靈了。
花得起錢潤大順的,最起碼都得是士大夫,錢還是出得起的,有買賣就有殺害。底層也不是沒有跑的,但都是做奴隸,去種植園,或者自發過江去東北種大米種黃豆。
至于為什么這么順滑地思變,因為大順是文化母國。
文化母國的自發變革,作為藩屬,自然毫無滯澀地一部分有識之士會選擇去學習。這和西洋入侵還不一樣,至少對朝鮮國來說,很不一樣。
權哲身就這樣,乘坐了黑船,然后出了事,以自己頂替的姓趙的身份,來到了這艘客船上。
他的第一個目標,不是去看看已經變革的松江府。
而是去往淮南。
因為大順的實學派、泰州學派的殘余、顏李學派的南傳弟子等,在鹽政改革中,合力買了淮南好大一塊地。
希望依靠鄉約、學校、道德、倫理、分齋教育、教化、愛,去嘗試一條和劉鈺改革截然不同的復古三代的道路。
對李瀷而言,那才是自己人,才是最值得去看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