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短時間內可能陳晚安是沒有去云南的打算。
……
車子開的很快。
行駛在路上,林清晨拉著顧奈兒的手唱著歌。
陳晚安笑了笑,這樣的方式很舒服。
對于即將到達的芒康,陳晚安還是記憶深刻的。
因為這屬于是318國道上正式進入雪區的第一站了。
畢竟拉薩一直是無數旅行者向往的地方。
通往拉薩的路有無數條,而且很多人也會選擇從成都出發走318國道進藏。
這是一條非常熱門的進藏路線,被無數游人定義為人生中必須要走一次的路。
愛攝影的人說,318國道是一條風景大道。
自駕客說,318國道是此生必駕之路。
騎行和徒步進藏的驢友,則用它當作磨練心志的一條人生之路……
當一條路充滿了意義,它就變得不再普通和平凡,就像318國道,已成為一種精神寄托。
而從四川進入雪區的第一站,便是芒康。
這算是交界處了。
開在這條路上,天是藍的透徹,云是成團的錦簇環繞。
境內層巒疊嶂,多峽谷,地形復雜,川藏南線和滇藏線便在芒康會合。
可以說這里是國內唯一保持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這里有著鹽井和古鹽田。
芒康鹽井古鹽田已有1300年歷史,位于芒康鹽井瀾滄江東西兩岸,是我國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
距芒康120多公里,鹽井生產的鹽以瀾滄江為界,瀾滄江東的納西、上鹽井鹽田生產黃鹽,瀾滄江西的加達、曲孜卡生產紅鹽。
瀾滄江兩岸的斜坡上,有平房建筑群,房頂上鋪著一層曬鹽,這便是鹽田。進入鹽田,可見房頂上潔白的鹽晶,房屋內的鐘乳晶鹽,好像水晶宮。
鹽業是當地居民的主要副業。鹽井鹽業生產方式是最原始的曬鹽方式,使用原始生產工具,靠天然風干。
鹽民從瀾滄江畔的鹽鹵水井中,用木制筒背回鹵水,倒入各自的鹵池中風干進行濃縮,再倒入鹽田風干,結晶成為鹽。
當然,在這里對于陳晚安而言,可以觀賞到手工制鹽的全過程,還可以看到獨特而原始的生產工具、勤勞樸實的鹽民和淳樸的民俗風情。
這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而最讓陳晚安好奇想去的地方就是整個雪區內唯一的一個天主教堂就在這里。
鹽井天主教堂。
讓鹽井聞名于外的不僅僅是鹽田,還有國道214線旁,已在此靜靜的佇立了160年的西藏境內唯一的一座天主教堂。
這間天主教堂全名為:圣母敬教之佑堂,1855年由法國傳教士創建。
教堂所在地百分之八十的村民的信奉天主教。
畢竟雪區的布達拉宮可是佛教的圣地……
這有點讓陳晚安覺得有趣了。
當然了,當陳晚安親眼見到這個教堂的時候也著實笑了笑。
這座教堂充分體現出濃厚的藏式風格,和許多當地民居一樣,也是平頂的藏式建筑,乳白色的墻身更顯窗臺色澤艷這座教堂充分體現出濃厚的藏式風格。
與外觀不同,內部裝飾呈圓形的西洋風格:哥特式高大拱頂。
明亮的玻璃長窗,兩側天花板上彩繪《圣經》故事,正中央是被釘在十字架上受苦受難的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