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勝了遼國,但并未對外泄露雙方的戰況。這里面的考量頗多,但最多的還是對于宋遼關系的擔憂。
從宋遼交往來看,早些年打的狠,后面叫的兇,一邊相互嘶吼一邊大談友好,這個是常態。
宋遼西夏,三國之間相互牽制,為這片土地贏得了長久的和平。
可現在戰火卻重新燃燒了起來。
“遼人一路打了進去,西夏人無法抵擋,唯有堅壁清野……”
朝堂上,富弼看了包拯一眼,心中苦澀,知道自己近期沒法重返政事堂了。
但樞密使也得干好啊!
他繼續說道:“外界許多猜測,都說西夏人怕是挺不住了,到時候遼人會傾國南下。百姓猜測,那些外藩使者也多有猜疑,去了樞密院詢問……”
那些使者參加了大朝會之后還滯留在汴梁,就是想知道宋遼之間的戰局如何,然后回國好制定相應的對外方略。
趙曙說道:“那一戰……記得西夏人也是一直退,遼軍深入,深入太多之后,西夏人就發動了反攻,一舉獲勝……”
“陛下,這便是誘敵深入,拉長遼軍的補給。”
包拯惡補了不少軍事知識,所以說的有理有據。
“拉長了補給之后,西夏人是地主,他們利用自己熟悉地形的便宜,不斷襲擾遼軍的輜重。前方攔截,后面襲擾,遼軍不堪重負,遲早會退軍。”
富弼心中嘆息,知道這是包拯在展示自己的能力。
老夫能進政事堂,并非是浪得虛名!
“那大宋呢?”
趙曙突然很有興趣知道這個情況:“若是遼軍南下,大宋可能學了西夏人?”
包拯搖頭道:“不能。大宋從北方一直到汴梁城并非荒蕪,這一路百姓眾多,無法遷徙。而遼軍還能就地取得補給……這是其一。其二,大宋敢戰之軍還是太少,簡單說,就是能奮不顧身的太少,沒法從后方襲擾遼人……”
“水軍!”
趙曙突然想起了當時秦臻提過的建議,“水軍從北方登陸,帶著騎兵,如何?”
包拯說道:“是個好辦法,可大宋缺乏騎兵。”
趙曙想拍腦門子,最后還是拍了大腿,“戰馬是個大問題,不過大宋如今卻無懼遼人入侵,若是來了,就迎頭痛擊!”
韓琦問道:“那和遼人的戰況是否對外通報?”
“遼人會不會因此而惱羞成怒?”曾公亮說道:“遼人以霸主自居,若是大宋報捷,耶律洪基的面子可過不去。”
趙曙冷冷的道:“朕的面子過得去就行了,至于耶律洪基,那是遼人的帝王。從他屯兵朔州開始,朕就沒想過和他和平共處!和平……那是妄想!”
呯!
他一拍座椅,起身道:“去,把詳細的戰報告訴汴梁百姓,讓百姓自信些,讓那些外藩人膽怯些。”
這便是他的目的,要讓百姓面對遼人時多些自信。
那一年……
他抬著頭,想起了那一年……
遼人利用大宋和西夏交戰的機會屯兵勒索,消息傳來,汴梁震動。
那些官員惶然,百姓更是驚慌失措,整個汴梁就像是末日。
怕啊怕!
“大宋不怕遼人,朕不懼耶律洪基!”
他只覺得胸中有團火,恨不能親率大軍北上,和耶律洪基對壘。
主辱臣死,趙曙展示了自己的雄心壯志,臣子們自然要贊同。
一陣頌圣之后,陳忠珩請纓道:“臣愿意去通報戰情。”
趙曙點點頭,陳忠珩去比較合適,既能保證權威性,又能展示自己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