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子還做他的糕點,賣完之后就去攤位上幫忙,如此一來,他們兩個人還能干的起來。
為了做糕點,翔子還在縣城養了一頭奶羊,每次回來奶羊都會帶回來,去的時候再捎走,這樣羊才不會被餓著。
至于雞蛋他都是挨家挨戶買的,因為喂雞比喂羊麻煩,所以他壓根兒就沒考慮。
白荷現在已經徹底沉下心來做她的女大夫了,每天就是看病看孩子,教導柳兒和小芒,其他的心她說不操就不操,就憑這兩個男人一個月學到的本事,足夠他們折騰一整年不重花樣。
她甚至將所需調料的名字和樣子都通過繪圖的方式交給了他們,能不能找得到,還得看他們的運氣。
畢竟不是她所需要的東西,這個朝代就一定會有,她畫給他們,也是想看看這個朝代有多少她認識的,她不認識的調料,甚至衛贏說了,下次會把糧店里面的調料全部買下來,拿回家讓她自己挑選。
轉眼到了三月中下旬,兄弟倆往返六次縣城才總算將擺攤所需的東西搬到縣城的家。
因為天逐漸熱了起來,所以白荷就將自己做的豌豆粉、綠豆粉、紅薯粉、土豆粉交給兄弟倆做涼粉。
做涼粉的教程可比做拉面簡單多了,一學就會,關鍵是醬料得搭配好,要不然就不好吃。
除了涼粉外,還從家里運走了兩袋麥子,崔家本來就有磨盤還有驢子,磨面粉是不成問題的,家里的大米不多,就沒讓他們帶,雖然空間有吧,但是不好拿出來,所以就建議他們現買。
當然,除了這些,她還讓他們帶走了一壇子的酸豆角,一壇子的辣白菜,可以做為面攤上的免費小菜。
面好不好吃,全靠湯底和鹵子,這兩樣要是做好了,就不愁沒有顧客上門。
因為面攤要開張,所以兄弟倆整日在縣城忙活開張前的一切事宜,等三月十八日的時候,正式開張前一天,一大家子都被接到了縣城觀摩。
招牌掛的是【白家面攤】,當時起名的時候,兄弟倆同時想到了這個名字,白荷覺得大可不必,可兄弟二人一致認為就該這么寫,她也懶得和他們爭這個,于是名字就這么被定了下來。
早上這邊吃飯都喜歡喝點兒帶湯的,所以白家的特色就是雞湯餛飩,餛鈍賣的人家多了,沒啥稀罕的,但他們做餛鈍的時候,還會拉面,尤其還是又細又勁道的手工拉面,將這面和餛鈍放在一起,那就是餛飩面。
餛飩面有清淡的雞湯原味,還有酸辣鮮香味兒,品上那一口熱乎乎的湯,啊……真是綿軟舒爽又帶勁啊!
如今兄弟倆不僅能拉面,還能搟餛鈍皮,一個搟皮一個包,還能兼顧著給顧客盛飯,記得請每個人都點了什么。
這餛鈍有韭菜雞蛋素餡的,還有豬肉大蔥餡的,沒有紫菜,白荷就用芝麻葉來替代,或者是自己腌制的小菜,只要能提鮮,顧客又覺得不違和,能接受就OK。
香菜和小香蔥都是自己種的,包括崔家院子里也種了韭菜、香蔥和香菜這幾樣蔬菜,一個是長得快,另外就是實在回不了家了,可以現摘,當然,也可以去早市上購買,這個得看時間。
雖說擺了攤兒,但兄弟倆也不是天天出攤,得看天,天氣好了就出來擺攤,天氣不好了就駕車回山里。
他們所租的鋪子正好在藥房旁邊的角落里,還特意找人搭建了個簡易的棚子,一收攤所有的東西都分批拉回家,距離縣城住的地方,也就二十分鐘的驢程,不算遠,關鍵這街道還熱鬧。
早上雞湯餛飩,晌午賣涼面涼皮,晚上就賣面,看情況,累了就不干,直接收攤回家,不累了就多留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