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發了好多的面,她估摸著能蒸十來籠,因為不僅有包子,還有饅頭,這是要把過年的量都蒸出來不可。
不過他們家人多,就算蒸十來籠屜,也頂多能吃到正月初四。
面是一點一點揉的,揉一部分,奶奶就過來幫忙,一個人搟皮,一個人包,倒也快。
籠里面蒸的是紅薯和南瓜,熟了之后,給幾個小的每人用碗盛點兒,讓他們到旁邊去吃。
奶奶利落的洗了篦子,重新加入涼水,蓋上蓋子,小火燒鍋,因為包好的包子或者饅頭,還要醒發一會兒再上鍋蒸,這樣面更柔.軟,畢竟是粗面,哪里有白面吃起來那么宣軟可口?
包好一鍋,再接著揉面,等著包第二鍋,等鍋開,第一鍋開始蒸,第二鍋也包好了,如此反復,騰出醒發的時間,就時間上而言,把控的還是剛剛好。
等他們這邊蒸出來兩鍋,后院的豆腐做出了一百二三十斤出來,三兄弟三妯娌分工合作,三兄弟送外村和鎮子,三妯娌去給村子里的人家送,剛做好的豆腐,就算還熱乎著,零下十幾度的天,到地兒也該涼了。
蒸好的第一鍋包子已經讓他們吃了,墊了肚子,所以這會兒出去干活,也不會覺得很辛苦。
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則將第二鍋吃了,這就是他們家的晌午飯了。
吃飽之后,她和老太太接著做,爺爺則領著小的們在后院兒繼續熬豆漿。
現在他們家磨豆子還是純手工,她之前曾提議買個小毛驢,被爺爺拒絕了,說太扎眼,累點就累點,也不能給別人看出來他們家賺了多少錢。
畢竟,見不得你好的人,多的是,就算是親兄弟,有時候還互相眼紅呢,能低調就絕對不高調。
即使為此付出更多的勞力,也不遺憾。
因為他們家的豆腐要做到大年三十,所以家里過年的食物,全靠她和奶奶做。
爹娘他們賣完豆腐要過來幫忙,都被爺奶趕到房里睡覺休息去了。
因為這見天天不亮就起,一直忙活到晌午過罷,下晌還要做一波,他們也心疼兄弟幾個的辛苦,家里的事兒,自然不敢再讓他們操心了。
葉歡見家里忙成這樣,突然有些后悔自己回來的是不是太晚了。
包子饅頭一直蒸到下午四五點,才總算蒸完,蒸好的那些放在堂屋鋪的長長的籠布上晾涼,之后才放到竹筐盆里面,每個包子饅頭上還得用紅色的墨水點個紅點點,代表著喜慶的意思。
之后她才得空把自己帶回來的豬內臟、豬下水等拿出來清洗,能鹵的就鹵上,不能鹵的就放到沒有柴火的房間里等著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