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歡沒想到仝戰居然心細到了這個地步,一時之間也是感慨萬千,最后夫妻倆一致決定‘既來之則安之’。
畢竟出生四五十年代的人,哪里有不吃苦的?到哪兒,都是一樣的。
剛到這個地方,婦女們還沒有直接參加勞動,頂多做做飯,雖然已經快4月了,可是寒風依然凜冽,在植被不足的情況下,風沙很大,亦如仝戰所說的那樣,張嘴就可以吃沙的地步。
他們每天吃的水,都是戰士們辛辛苦苦的轉運回來的。
葉歡其實還好,她會用灑水壺攢水,比如每天澆三次水,她只澆兩次,剩下的一次則倒到大水缸里。
大水缸都是他們之前在家屬院的時候置辦的,后來她騙仝戰說賣了,實際上都轉移到空間里來了。
有了灑水壺每天這一壺水的量,至少能保證孩子們每天洗手洗臉擦手擦腳的水,吃飯的水是夠的。
老二老三吃小米糊糊的時候,老大就吃窩頭,細雜糧窩頭,她蒸的,她和仝戰則吃農場做的那種粗糧窩頭。
雞蛋是仨孩子每人一個,仝戰兩天給一個,她不吃雞蛋,只吃水果和蔬菜補充營養,畢竟她不干活。
仝戰需要干活,雞蛋本不愿吃,是葉歡硬塞給他的,還說他如果把身體搞垮,他們這個家就散了。
至于雞蛋的來歷,葉歡俏皮的眨眨眼:“這是個秘密,回頭有機會告訴你。”
她覺得自己的秘密保留不下去了,因為這里的條件實在太艱苦,之前她想過,至少能喂一群雞,肉吃不了,起碼能吃蛋,可是現在看來,這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從內地帶過來的雞蛋,早晚有吃完的時候,這里雖然也有城鎮,可還不如普通農村邊上的鎮子富有。
而照他們家這個吃法,空間里的雞蛋,至少還能維系一年。
一年之后,如何改變家人的營養,只能另外想辦法。
相對于其他孩子一過來就生病,水土不服等諸多癥狀,也可能是葉歡將他們養得好,又有空間的食物(給孩子們吃的,都來自空間生產)做調養,所以他們仨倒是沒什么大問題,別人家的孩子就沒那么幸運了,三天兩頭都有來找她看的。
能用當地土辦法治療的,就根據這邊藏醫的提點治療,再嚴重的,才送到鎮子上亦或者市里面的醫院去看。
就葉歡的水平,將來不管是留在團里,還是去市里面,都是可以的。
甚至仝戰還打算給她還有學醫的人,單獨安排一個醫療室,用來給戰士們、孩子們看病。
兵團與下鄉知青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是有工資的,后者沒有工資,只計算工分。
葉歡夫妻倆的工資基準,只有上調的可能,沒有下降的可能,錢是不少掙,苦也要理所應當的吃。
當然,戈壁灘上也不全是荒漠,還有一些白樺林,胡楊林的樹林子。
因為孩子們多,玩鬧的地方一大,倆孩子在十個月的時候就會走了,葉歡整天啥也不干,就只能看著他們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