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修有裝修工人忙活著,家里有哥哥嫂嫂,爹娘照看著,所以葉歡和葉雨的店都是正月初九開的門。
在賣著年前貨的時候,葉歡在初十又趕著去了趟廣市,這一趟的本是借葉雨家的一萬塊錢拿的貨,因為她的錢都拿來裝修了,春裝時效短,所以不敢進的多,年前的這些冬裝,至少還能堅持到3月中旬,所以這次她拿貨,都以風衣大衣這些春裝為主,不出倆月,甚至一個月,可能就得換夏裝,一萬塊錢足夠了。
葉家澤夫妻倆沒有著急做豆腐,而是等到3月,家里家外都拾掇好了,才開始做豆腐。
為了賣豆腐,他們還在葉家門口掛了個牌子,方便周圍的鄰居上家里賣豆腐。
等家里拾掇好,還請周圍的鄰居吃了頓飯,這頓飯上,他們品嘗到葉家不同的豆腐做法,也是一種宣傳手段,所以3月1日,葉家豆腐坊開業后,就陸續有鄰居上門來買。
進入1984年,豬肉每斤1豆腐每斤他們家賣8分錢,買兩斤收一毛五,且不要糧票。
這和市場價7分錢并收2兩糧票對比,還是便宜的,老百姓自己也會對比,所以即使三哥三嫂出去賣豆腐和豆腐腦,家里也有老太太和老爺子幫忙過秤收錢。
至于豆腐腦,加入各種調料后,賣五分錢一碗,所謂三輪車,是葉歡畫了圖,找人專門進行改造的,鐵架子焊的特別結實,后面放一個裝豆腐腦的大桶,前面摞起豆腐板,三哥蹬一會兒,三嫂換著蹬,不蹬的時候,就坐在后面的架子上。
這輛車做下來,花了二三百塊錢,貴是貴了點,可是很實用,比他們倆蹬自行車出去折騰強的多。
有了電動的磨盤,就節省了很多力氣和時間,平均每天他們能做四五百斤的豆腐加豆腐腦,豆腐也分老豆腐和嫩豆腐,算下來每天能賣三四十塊錢,看起來不多,可是對于一個月能掙三四十工資的年代,已經相當了不起了。
而且三哥三嫂也比較沉得住氣,這一天五百斤,已經是體力的極限,所以他們不求多,慢慢來過渡,已經是極好。
葉歡想到自己空間的水果,三哥三嫂的板車上似乎也能賣,于是她開始積攢水果。
1984年夏季,北京市一等西瓜最低保護收購價格每斤0.07元,最高零售價不得突破每斤0.25元。
葉歡空間里的西瓜又大又水.嫩,按照每斤一毛錢的價格賣給三哥三嫂,因為她賣的這個季節是4月份,可是沒人能賣西瓜,他們賣的是個先機,自然貴點也沒關系,但也不能太貴,不然就沒人買了。
天已經回暖,整日走街串巷,自然會看到孩子們,她家西瓜都是沙瓤的,把他們切成一塊一塊的,整整齊齊的擺放到玻璃缸里面,按照三分錢一塊兒,五分錢兩塊的價格賣出去,這么大的西瓜,一塊錢的成本,不說賺的多,起碼能賣出兩塊錢的價格吧?
越是早出來的西瓜,賣的就越貴,貴的時候兩毛五一斤,一個西瓜少說也得七八斤,十來斤吧,能花兩三塊買一個大西瓜的自然不缺錢,但缺錢的人家肯定比不缺錢的多,所以她這么一分開,孩子們買上一塊嘗嘗味道,幾分錢還是有人負擔的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