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一上課,她就把她送到老師那里,哭是肯定的,就跟幼兒園孩子一樣,慢慢習慣就行了。
學校這邊有給孩子做飯,吃奶的孩子一般倆小時他們的媽媽會過來喂一次,可以吃飯的就給喂點米糊,因為每個月都交的有三塊錢的伙食和托兒費,小學一學期是兩塊,自帶飯菜,大部分都選擇自帶,少部分不帶的,需要交四元。幼兒是三塊,不需要帶飯菜,都在學校吃,這里說的錢都是換算二套RMB后的,如果按一套,后面至少再加三個零不止。
孩子送托后,張麗和安怡就各自在自己的桌子上辦公,準備上課的材料。
這個年代,分到老師手里的辦公用品其實很少,比如三角板、粉筆、書、墨水、羽毛筆、稿紙都是學校準備,但一學期就發一次,用完就得自己想辦法。
所以她看張麗都很節省,都是自己講半天,確定無誤再騰到教案上,這些教案相當于每天的作業,回頭還要上交呢!
安怡自然不可能跟其他老師不一樣,所以她也是胸有成竹之后,才會將教案工整的騰上去,干凈利落還好看。
“安老師,你的字寫的也太好看了吧?怎么練出來的?改明我也要和你學學,和你相比,我的字簡直不能看。”
“那是你沒見我小時候起早貪黑練字的時候,要是不好好寫,大人就會拿鞭子抽我,要多可憐就有多可憐,練字啥時候都不算晚,只要你肯練,”
可是練字需要筆墨和紙張,這些東西多貴呀,想了下,張麗還是搖了搖頭,放棄了。
不過,她忍不住問了句:“安老師家的條件不錯吧?”
“我感覺那都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兒了,那個時候爸媽還在,家還在,一切都好,可是,現在什么都沒了……”
張麗見她一臉感傷,也不好再問下去:“安老師請節哀,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安怡見話題轉移出去,松了口氣,之后兩人各自忙活,誰也沒再說什么,大課間時間,安怡把閨女抱回來,偷偷喂了加餐,之后再送回去,就進入教室上課。
這不上課還沒感覺,當她的嘴一刻不停的說起來的時候,才感覺喝水的重要性,好在她有提前準備茶缸,這搪瓷茶缸還是她自個兒買的,白色的底色藍色的杯緣,上面畫著紅五角星和為人民服務幾個紅色大字。
一般這樣的搪瓷品,比如杯子、碗、盆,在五六十年代都是作為獎勵發給先進個人的,這種傳統習慣甚至延續到七十年代末,到了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后才逐漸自買,那時候可都是結婚必需品啊!
她記得電影里常見的情節就是老師喝一口茶,吐一口茶葉,那畫面,太真實了。
她的茶杯里也有茶葉,著茶葉還是她自己用空間的靈草炒制的,味道是這年代的極品,給錢都買不著的好東西,她拿這個送人,效果出奇的好。
屯長和書記喝過之后,就再也忘不了,求問好幾次在哪兒買的,她都說朋友送的,要是想喝,回頭再給。
至于什么時候給,自然是需要他們辦事兒的時候,平白無故的,誰愿意把好東西拿出來分享啊!
用這種茶葉做出來的茶葉蛋,味道賊拉好吃,保證一次就忘不了。
放學之后,張麗就抱著孩子回家去了,他們家交不起伙食費,畢竟她才剛開始干,哪有工資啊?
本來安怡是打算回去的,但見張麗回去,她也就不想回去的事兒了,卻也沒去食堂,而是直接將空間里的飯菜拿出來吃,吃完之后就擱到空間里,連洗都懶得洗,等到回家之后再洗也不遲。
晌午她吃的酸豆角炒肉沫,閨女是煮爛的排骨一塊兒,胡蘿卜絲土豆絲,外加一點點米飯,這些都是清水煮的,連咸味兒都沒,但她卻吃的很香甜,把她放到她做的折疊桌子根兒,手抓著自己就吃了,動手能力還是挺強的。
她不怕她掉飯菜,掉下來的全部整理好,回頭收拾給堅果,也不算太浪費。
吃完飯再洗幾個草莓或者圣女果,方便她啃咬的水果,一邊看著她吃,一邊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