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后世更難操作,都是砍掉之后再拉到地頭曬干,如果家里有喂牲畜的,自己就拉走了。
已經很少有人燒鍋臺了,起碼他們這邊進入九十年代就開始用煤球了,所以柴火才會那么多,想撿多少都有。
用鋤頭鈄玉米茬,特別費手,她雖然已經十二歲了,也有力氣,可堅持不了多少下,就覺得手磨得疼。
爸爸還時不時的回頭交代她別鈄著腳,“累了就去歇會兒,”
妹妹后來也過來,姊妹倆換著鈄才能趕得上爸爸的進度。
直到天徹底黑透,看不見了,一畝地的玉米已經倒下去了一大片,還剩下一小片沒有弄。
因為徹底看不見了,爸爸就說“行了,剩下的我明天早上過來弄,咱們收拾收拾回家。”
活干得比較晚,奶奶已經在家調好餡,等他們父女三人將玉米扛上平房,洗干凈坐下來的時候,爺爺奶奶已經包好餃子下鍋了,爸爸還挺不好意思的,“說我們回來包的,”
“你們仨都去地里面干活了,我們幫不上地里的,做點飯值啥行了,趕緊洗洗吃飯,倆孩子累壞了吧都多吃點兒,芹菜肉餡的,你奶奶可是放了兩斤肉在里面呢”
老爸一共買了三斤肉,剩下的肉奶奶炒好和豬油混在了一起,這樣每天炒菜的時候挖出來點兒,油融化了,肉在油里面,炒菜的時候也就沾到了葷腥,這是老一輩人最喜歡的方法。
這年代的肉還沒完全飼料化,肉很香,餃子料足,即使只有醬油、蔥姜鹽來調餡,味道也是嘎嘎的好。
“要是用豬油渣啊,那味道會更好,今天本來也想買點板油的,結果人家買完了,沒買到。”
之前他們家剩的豬油,她都放到了空間用了,油雖然能放,但也不能放太久。
沒有洗潔精的年代,都是用動物油脂,只要加入熱水一沖刷,就很干凈。
不像植物油的年代里,油脂不好清洗,還得用到洗潔精,哪怕用熱水,也起不到深層清潔的作用。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動物油脂比植物油好吸收。
這次爸爸沒讓她們倆請假“這次我在家一個月呢,回來的也不算晚,我一個人慢慢收就行了。”
汪婷有些心疼父親,但爸爸卻說“這點活不算啥,我在城里天天上貨卸貨,也不見得比這個輕松,習慣就好了。”
這年代的人是身體累,后世的人,是精神壓力大,為了活著,都很不容易。
干活到周日下午,爸爸說要騎車送他們回去,她沒讓,和妹妹溜達著坐公交回去了。
這次她回家,趁著她們去地里面收拾曬干的玉米桿的時候,將地里面的玉米桿子收了不少到空間里當柴火。
剩下的,都一把火燒掉當肥料了。
燒的時候必須在旁邊看著,就是怕起風,再引燃了其他作物,造成不可避免的損失,畢竟秋天雜草干草什么的,還挺多的,地頭種的都是樹,馬虎不得。
來的時候,偷偷去地里面帶了不少蔬菜,如今空間的儲存量,至少能保證一年吃喝不愁。
畢竟季節性的食材,如果不趁機多弄點,也吃不完,吃不了爛到地里,豈不是浪費
他們家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整理干菜,地里面的菜都是爸爸和爺爺種的,他們要是不吃,就便宜別人了。
所以她才會那么積極的,每星期都回家摘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