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各自打著各自的算盤,但楊詢卻把周會才心里的算盤看得一清二楚。畢竟鄉下地方,小農思想盛行。地主老財家家財萬貫,也是靠日積月累守得而來,窮人家借錢無非是買糧過活,三五個錢對于他們來說無濟于事,可大把的同伴借出去,收回來利息沒幾個,還要擔著太大的風險。所以周會山問都沒問楊詢要借款的數目,便打算直接拒絕。
只是周會山沒看頭楊詢心里的小算盤。
他見周會山的神色不定,便知道借錢是指望不上的,于是也沒有點明,絕口不提借錢的事,順著這話題接著道:“周老爺!我娘昨日和我說,周老爺對我們有恩,必是要報的。但不瞞您說,楊詢此次前來,也就是找了這個由頭。實際上,也就是想和您學些本事……”
“此話怎講?”周會山一聽,這話里的意思不太明白啊。
楊詢笑道:“我娘說,周老爺知人善用,家里的長工阿福哥能說會道,每年賣糧都能賣一個好價錢。我們家余糧雖然不多,但也指望著能多換一些銅板不是?我就想著,等周老爺您家賣糧的時候,我跟著阿福一起賣,沾沾您的光,學學賣價的本事。多賣的錢,也不管有幾文,都算是交學費了……”
“哎呀呀……”楊詢的話讓周會山心里很舒服,這楊詢是他看著長大的,從小木木呆呆的半天蹦不出一個屁來,怎么這兩個月,腦袋如此靈光?
這是送上門來的錢啊!
“只是……”楊詢突然沉吟了起來,“只是聽說周老爺您要和楊老爺家一同裝車賣糧,我覺得不妥。”
周會才心里一愣,有何不妥?以往每年兩家人都是一同雇車,一同前往。一是因為縣城雖然不遠,但大家都有個照應,二來賣糧這事,價錢也得統一,不能你貴了,我賤了,虧了盈了不說,也容易產生分歧和糾紛。三來,周家沒有賬房,每次都要靠楊老財家幫忙算賬,如果不同楊家一起去,阿福怕是連數都點不清。
雖然楊詢把阿福說得機靈,但那貨究竟有幾分成色,周會山心里門兒清。
那其實就是個蠢貨,頂多也就能幫忙看著糧車,不丟。
僅此而已。
但楊詢心里是有計較的。
他不可能平白無故拱手把來之不易的錢財讓給周會山,家里的兩個女人來年的生活,全靠這一筆買賣。做成了,他興許還能更有富余,要是做不成,也沒有關系,進了縣城,再找一些門路。
見周會山嘀咕,楊詢便道:“周老爺,安集縣城里不是還有少爺嗎?算賬什么的,少爺隨便輕輕一撥算盤,就清楚了。我是這么想的,今年安集縣收成總體來說不盡如人意,到處都有餓死的流民。就我所知,我們楊家村的收成算是縣城周圍最好的。但楊老爺家的余糧多,成色好,除了交官糧,他還能定價供給一些官宦人家,剩下的好米不愁賣不出價錢。可周老爺您家的余糧遠不如楊老爺,他若是能賺一百兩,您跟在他身后,成色比不上楊老爺家的糧食,便就只能賺十兩。眼下縣城缺糧,等著救命。您若是早一日去了,便能早一日賣上個好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