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要問夏景行想成為哪一種,那肯定是第一類。
但考慮實際情況,夏景行覺得從代工切入比較好,同時可以和投資的芯片設計公司形成業務協同,逐步發展成為第一類公司。
鄧鋒繼續道:“你在應用端有家電,有手機,有汽車,這些產業可以給投資的芯片設計公司提供訂單,設計公司再把訂單交付給芯片代工廠,一條初具雛形的產業鏈就打通了。
同時,應用端還可以通過大量銷售的產品,檢測、調試、培養、提高整條芯片產業鏈水平。”
“好,我明白了,原則上我是同意的,但是人才……”
鄧鋒笑著說:“去中芯國際挖,如果他們這次被臺積電打成重傷,復興民族科技大業的重任就要落到你們復興工業集團身上了。”
夏景行笑了一下,他這個復興可是真正的民族科技復興,和那個“復旦之星”含義不一樣。
既然敢取這么大的名字,氣運加身,理應擔負起更為重要的責任來。
“行,不就是代工廠嘛,干了!”
夏景行一拳狠狠的砸在茶幾上,顯得魄力十足。
鄧鋒笑了,看到夏景行作為大陸最有實力的富豪,被引導走上正確的道路,他這個引路人也感到無比欣慰。
如果他有實力,他也想作為主力參與進這種改變歷史進程的大項目。
隨即鄧鋒想到了資金問題,中芯國際從成立到正式投產,再到上市,一共募集了超過30億美金。
考慮到當時是科技泡沫,行業低谷期,現在的投入成本,會遠遠高于中芯當時的投資數額。
上次夏景行給他提到過,會設立一只百億美金、一只千億人民幣的基金。
念及此,鄧鋒忍不住問道:“那兩只產業基金,大概什么時候能到位啊?”
夏景行也有些頭疼,現在是06年底了,再堅持一年就能在資本市場大收割一筆,可現實情況告訴他,芯片一刻也不能耽擱,越早搞越好。
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只能暫時推遲建廠計劃了。
“我在美國有一筆大額投資,需要一年后才能兌現利潤,暫時沒辦法支持建廠計劃。”
夏景行很坦誠,因為他感覺得出來,鄧鋒對芯片事業很熱情,不想寒了對方的一片熱誠之心。
“哦,一年后啊!”
隨即鄧鋒搖了搖頭,“不礙事,這么幾十年都等了,再多等一年又何妨。
531、908、909這些工程搞了這么二十年,都沒搞出什么大的成就。
要我說啊,芯片還得民營企業來搞,這是個講究長期投入、風險巨大、不容易出成績,反而容易捅出簍子的行業。”
夏景行聽懂了鄧鋒的暗示。
總結從1978年到2000年的造芯歷史:早期缺乏統一規劃,蜂擁引進國外淘汰的生產線,但這些設備在摩爾定律的驅動下,以超乎尋常的速度變成廢鐵。
后期國家出面組織三大戰役,屢敗屢戰,最終通過“909工程”為大陸留下了一座勉強算合格的魔都華虹。
平心而論,這個階段中國與海外水平的差距,并沒有顯著縮小。
其實總設計師在1977年邀請30位科技界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座談會時,中國半導體學界靈魂人物王守武就發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