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麗華帶著大軍走后,秦宇就開始在石柱實行自己新的改土歸流政策。
石柱在明朝時,屬于重慶府境內,全名是石柱宣撫司,地位說起來頗為復雜,也就是誰都能管,誰又都管不了,所以秦良玉一直都是只認圣旨,不認其他的。
兵部都指揮不動白桿兵,想要白桿兵出動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皇帝的調兵圣旨,白桿兵才能出轄區作戰,或單獨作戰,或接受總督巡撫節制。
第二種,就是皇帝下發勤王詔書,否則白桿兵是不允許出轄區的,一旦出了就是叛亂,這也是中原王朝對各地土司畫的一條紅線。
歷史上,崇禎就數次下發勤王詔書,除了最后一次,秦良義實在有心無力,其他幾次基本上都是奉詔北上勤王了的。
雖然石柱的地盤其實不大,也就一個縣左右,但作為第一個試點的土司,秦宇還是給了一個直隸州的級別,隸屬四川省管轄。
知州由馬家的一名子侄擔任,正五品,不過其他的官員則由政務院直接派遣文官,田地全部分給百姓到戶,人均半畝以下水田不到者,免除農稅,商稅則須按照規定收,境內大戶的人頭稅免三年。
當地國衛軍的駐軍兵額為一千,由外省調派,輪流駐守,普通百姓可以擁有弓箭在內的冷兵器,但卻不允許擁有,或私藏火器,一律發現,直接以叛亂罪處置。
重慶本來就地少山多,更何況還是位于東部地區的石柱,所以哪怕將土地全部平均分了,幾萬百姓人均也不到半畝水田,兩畝旱地,百姓除了種地,主要就是靠打獵為生。
若非白桿兵屢屢戰功,秦馬兩家世代忠良,萬歷天啟時,每年都有賞賜,秦良玉是絕對養不起數千白桿兵的。
從崇禎當了皇帝,賞賜越來越少,最后接近于無,而白桿兵的規模也越來越少,以至于最后都無力在勤王,擋住張獻忠,就能看出這點。
至于是不是戰死的人太多,招不到兵了,這點完全就是瞎扯,重慶窮得要死,想當兵的大有人在,以秦良玉的威名,只要有錢有糧食,隨隨便便招募一兩萬人,而且都還是吃苦的耐勞,敢打敢拼的山里漢子。
也不能說崇禎吝嗇短視,實在是崇禎自己窮的都快揭不開鍋了,加上兵部又時常將立了戰功,本應該獲得的賞賜都克扣了,所以秦良玉能數次帶兵北上勤王,當真是十分難得。
畢竟她雖然掛的也是總兵官的銜,可和其他漢人總兵那是比不得的,人家沒錢糧軍餉可以沿途自籌,白桿兵卻是干不得,否則絕對的落得個縱兵劫掠,甚至是叛亂的罪名,抄家滅族。
相比起崇禎,秦宇就大方多了,不但給秦馬兩家賞賜了大量的金銀財富,五萬白桿兵的軍餉和日常開銷,也由軍政院統一負責,并且還許諾,只要土司問題解決好了,爵位是絕對少不了的。
秦宇在石柱也只是呆了大半個月,各地的土地分完,村長鄉長選舉出來后,就帶著五千女返回湖廣。
預計的十座小學堂還在建設當中,只要一完工,女先生就會立即到位,在全州普及漢語漢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