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是沒吃過真正三文魚的客戶,只是覺得三文魚這名字出名,買回家嘗嘗鮮還好,這類客戶一般不管買什么魚回去,都是跟煮草魚一個煮法。
可若是經常吃三文魚,又不知道三文魚實際上是什么魚的客戶買了由大馬哈魚冒充的三文魚回去,那可就糟糕了。
鮭魚是深海魚,海底巨大的壓強,能夠壓死它身上大部分的寄生蟲,所以三文魚最有名的吃法,是生魚片跟刺身。
而洄游后的大馬哈魚,身上有著大量的寄生蟲,要是被做成生魚片或者刺身吃下,對人的身體危害是極大的。
之前就有新聞報道過,一個經常吃三文魚的人,體內檢查出兩條超級長的寄生蟲。
實際上那人就是吃了假的三文魚。
項陽有些意動,鮭魚不是一種便宜的水產。
科學家們曾經通過對古化石的研究證明,鮭魚在一億多年前就已經生存在這個地球上了。
在泥盆紀時期,無骨魚經過進化逐漸演變而成后來的有骨魚。
科學家們采用分類學方法從魚體的結構特征上發現鮭魚共有十一個系列,六十六個品種。
包括大馬哈魚在內的所有屬于鮭魚科的冷水魚都在淡水中產卵孵化。
項陽眼下看到的這些鮭魚,是太平洋鮭魚,論身價可能比不上大西洋鮭魚,更比不上北極灰鱒,但它們比青石斑貴,最關鍵的是它們數量多。
太平洋鮭魚是種非常漂亮的食用魚,它的外表呈銀色,背和鰭上有斑點。
它們沒有大馬哈魚那么兇猛,通常只能夠通過吃浮游生物、昆蟲幼蟲、小蝦和小魚存活。
太平洋鮭魚的味覺很好,過去,科學家們曾一度認為鮭魚是靠味覺從海洋重新游回到它們原來的出生地,這往往要逆流而上經過很多的障礙。
當然,因為它們的食量沒有大馬哈魚那么大,在淡水中也能夠生存,有不少鮭魚自出生就一直生活在內陸,一生都在淡水河中。
鮭魚市場上賣得最火的,就算太平洋鮭魚跟大西洋鮭魚。
這兩種鮭魚,其實說不上具體誰好誰差。
太平洋鮭魚一般在秋天出生在淡水河的砂礫河床上,經過冬天的孵化長到一英寸長。
它們在溪流或湖水中生活一到兩年,然后順流而下游向海洋。
在海洋生活幾年后,再逆流而上游回出生的地方產卵,是太平洋三文魚的主材料。
大西洋鮭魚有很多亞種,包括鱒鮭魚和紅點鮭。
大西洋鮭魚的平均重量在十到二十磅之間。
大西洋鮭魚的生命周期與我國的大馬哈魚很類似,也是從淡水河河床游向海洋。
不過,它們之間有一個顯著的不同。
大西洋鮭魚產卵后不會死去,它們還會回到海洋,然后再返回到淡水河中產卵,通常會這樣來回兩三次。
大西洋鮭魚是大西洋三文魚的主材料,在基因上與太平洋三文魚不同,因此二者不屬于同一類別。
所有三文魚都在淡水中產卵,包括硬頭鱒、布朗鱒魚。
大西洋三文魚以外,很多的三文魚都在第一次產卵后死掉。只有大西洋三文魚、布朗鱒、虹鱒包括硬頭鱒和鮭魚可以在一生中多次產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