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貴婦涌現速度不匹配的是,國內網絡富豪的比例遠沒有那么高。也別說男人就不愛曬優渥生活,ins上的互聯網新貴伊萬、地產大亨之子伊澤拉,曬生活的花樣和頻率比許多富家女還要高。
網絡貴婦出現一批被扒皮一批,群眾卻始終對貴婦愛得深沉。這大概因為對于我們而言,“上流社會”是個存在于幻想與書本中的位面概念。
49年后無貴族,大款、萬元戶也是從改革開放后才興起的。直到90年代,內地文學影視作品中“大款”還普遍是反面形象。80、90后對當代上流社會的最初想象,基本來自TVB。
直到進入新千年,市場經濟迅速發展,且一大批臺偶在內地播出。《流星花園》《公主小妹》等劇集對不少人而言,算是第一次了解到何謂“有錢人的生活”。
雖然以現在的眼光審視,當年的臺偶對于“有錢”的刻畫也委實粗糙幼稚。但對當時的內地觀眾而言,“上流社會”、“有錢人”的形象,終于開始成為一種關乎生活方式的、令人心馳神往的美夢。
受臺偶影響,當年也正冒頭的網文創作中,“霸道總裁愛上我”得以成為數十年不衰的經典母題。從五百平米的大床上醒來、會幾十國語言的小說主角,都是作者們一邊看著古早臺偶劇,一邊百度著“有錢人開什么車”敲出來的。
而真正本土化的、精致化的“上流社會”刻畫,還要數征服一代少年少女的郭敬明。
隨后改編的《小時代》系列電影,更使郭敬明完成從作家到導演的華麗轉型,也為當代年輕人提供了奢侈品教科書。
嘴上嫌棄著拜金主義、全員有病,但“Chanel的黑色緞帶”“Gucci的寶石藍皮帶”怎能不在年輕的心湖投下掠影。硬糖君一位如今已很講究的朋友坦言,她認識的大半奢侈品牌子,都是通過反復觀摩《小時代》獲得。
隨著互聯網發展,“世界是平的”,不同階層的人們有了更多對話機會,也讓人們對現實里的“有錢人”愈加好奇。
貴族的衣服沒牌子,“因為是在巴黎皇后區的幾家專門的店里定做的”;上流社會不喝咖啡,“只喝茶和礦泉水”;貴族壓根不工作,平時就是“去阿拉斯加釣鮭魚或者去中非草原打獵”
受“周易大戰”影響,天涯及其他論壇掀起過一股“富家子弟現身”風。寧遠記得有一位叫“毒藥”的初代網紅,至今為人追憶。
只是當時的網絡環境對有錢人的濾鏡沒今天那么深,網友也較為理智,“富家子弟”們沒能掀起更大風浪。
遙想當年的上流社會論戰,再看如今網絡貴婦的生活,倒越學越不像了。或者自信點說:我們發展出特色上流社會?
以前在網上自稱名門之后,起碼還要說出紅酒的幾種喝法,賽馬的諸般規矩。現在嘛,有包有鞋有衫就夠啦。而群眾對上流社會的態度,也從過去的帶著批判眼光來看到現在有錢人就是有一張沒被生活欺負過的臉?